杨开慧在宜春慈化革命活动考证(三)


宜春历史文化研究会课题组/刘密 朱吟 李霞 吴兆龙 欧阳朗宝 撰稿人/李霞

易思久向调研组出示了从李家华老宅墙壁上挖出来的四颗子弹。他说,岳父生前曾告诉家人,彭德怀的红军就驻扎在自己家。

欧阳朗宝是民间一位热心的慈化红色历史研究者,为此次课题调研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他讲到,李家华在慈化下塅(现属飞剑潭乡)小学等地担任过代课教师。老人家是杨开慧和毛岸英在慈化一带活动过的主要见证人。生前多次与同事、晚辈交流,杨开选系杨开慧的族弟。1930年前后,杨开慧与杨开选取得联系,来慈化一带寻找毛泽东。在彭德怀的关照下,杨开慧带着毛岸英在慈化前后住了数月,在自己家也住了很长时间。他与毛岸英(1922-1950年)年龄相仿,自然而然成为了幼时玩伴。后来杨开慧离开慈化,带着孩子去长沙找毛泽东。慈化还有一位老人李增高(2017年左右逝世,比李家华小1岁)讲过,当年李家华曾偷了自己家的番薯片给毛岸英,甚至饥饿难耐时只有一个番薯也要掰成两半分一半给毛岸英。新中国成立后,李家华老人曾有一段时间专门到过北京、南昌上访,向有关部门反映杨开慧带着毛岸英在慈化避难一事,但未有下文。可惜调研组晚了一步,李家华老人已于2020年故去,未留下关于此事的任何文字材料。

张后生(1957年10月出生)告诉调研组,其堂兄张后堂生前曾讲过红军部队在自家老屋驻扎过,而杨开慧也在此居住过。碰到紧急情况,老乡们还掩护过杨开慧及毛岸英向更偏远的华果窝一带转移,那里有他们的一个姑婆。老屋门前的辣树上经常有站岗的哨兵,老屋后的山上有红军挖的壕沟,老屋前面山上则有红军的炮台。

张传槐告诉调研组,其父张后堂(2022年正月初二离世)生前曾多次讲到,杨开慧在他们家老屋居住过一段时间,在李家华那边也居住过一段时间。李家华与毛岸英关系特别好。杨开慧在慈化时,与当地百姓保持着密切联系,她利用祠堂办起了农民夜校,组织妇女们读书识字,传播革命道理。慈化地区数位女性先烈,如下塅的陈梅英、刘秀英、易秀英等,都是在杨开慧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的。此外,因为掩护过红军,时常有敌人来家中捣乱生事,所幸父亲有一位兄弟有些疯癫,人又有些力气,总能将敌人轰走。

吴学成老人与李家华老人为同事。吴老于20世纪80年代退休后开始搞慈化党史研究。20世纪50年代也曾协助当地政府搜集党史资料。吴老回忆,李家华老人多次与他交谈过儿时与毛岸英交往的情景,有时在众人面前哀叹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不幸牺牲,有时对自身时运不济发出几声感叹。同事们常常取笑李家华没有抓住机会,好好去攀一攀毛岸英这个关系,临到退休还只是一名代课教师。

上述口述史料中,尽管几位老人的回忆可相互佐证,却又不能成为杨开慧曾在慈化活动的确证。然而,先辈志士们为革命四处奔走、无家无国,谁又能否认这种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存在呢?让我们再向历史之河的深处慢溯。

时间转眼到了1930年7月27日,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打下了长沙。获知此消息的杨开慧当即与当地地下党组织农会成立赤卫队,斗争地主恶霸支援红军作战。

听到长沙失陷,何键立即调了15个团合攻长沙,在长沙城里驻扎了11天的红三军团被迫撤出。为了报复,回到长沙后的何键一面命令一连士兵盗挖毛泽东的祖坟,一面命令警备司令部缉捕杨开慧。当围攻长沙的红军撤走后,“清乡”司令部司令开始在全省疯狂逮捕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并悬赏1000大洋要捉拿“毛泽东的妻子杨氏”。此时,清泰乡上五区、下五区铲共义勇队分别成立,这一阶段板仓、白水一带地下党和群众被杀460多人,与杨开慧一起斗争的清泰乡的几位同志先后被捕。包括与她一起战斗过的郑家奕(女)也于1930年9月21日被杀害。

而1930年8月,为粉碎国民党湖南省主席何键部队对红军的“围剿”,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军团的第三、四、十二军进入湖南,趁何部尚未觉察之机,来到萍乡、宜春、万载一带,增援在湖南的红三军团。当时湖南的敌人气焰十分嚣张,何键派了他的精锐部队戴斗垣旅进驻浏阳县文家市,公开叫嚷“围歼红三军团”“血洗文家市”,并实行惨无人道的清乡,企图置红三军团于死地,进而向萍(乡)宜(春)万(载)红色革命根据地进攻。据《毛泽东与卫士》一书第一篇《毛泽东与吴吉清》中《激战文家市》一文记载:18日文家市战斗打响的前一天,“毛委员带领他们到了慈化,毛委员住在山坳中的一个老表家里。毛委员虽然经过长途跋涉,但他不顾疲劳,把帽子往桌子上一放,解开上衣钮扣,便走到地图前,用红蓝铅笔在地图上画起来……吴吉清看饭还得一阵子才好,便跑到镇里唯一的一条街上去看看。只见慈化老表穿来穿去地忙着,他们给红军送来刚刚赶制好的军装,镇苏维埃组织的运输队、洗衣队、担架队更是忙个不停。红军战士行军到后,顾不得休息,就帮助老表们砻稻谷、担水、扫院子……”后来红一军团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取得文家市大捷。8月23日,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浏阳永和胜利会师后,根据中央命令组建红一方面军。8月28日,按中央指示,红一方面军再攻长沙,却始终强攻不下,攻城无望,毛泽东9月10日果断下令撤围长沙。9月底,在袁州城召开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

一边是清泰乡铲共义勇队搜捕行动的步步紧逼,一边是红一军团、红三军团频繁活动于湘赣边的浏阳、慈化、袁州一带进行革命斗争,毛泽东的消息时有传来。这种情形下,杨开慧是否再次前来寻找毛泽东呢?此时她与毛泽东已分离三年之久,太多的思念要向丈夫倾吐。而这些年毛泽东西突东奔、南征北战,他的状况如何,也确是她始终放心不下的。基于与红三军团尤其是红五军此前已有的联系,毛泽东到慈化的消息很可能被杨开慧获知,因此,在1930年7-9月间到慈化来追寻丈夫的踪迹未尝不是一种可能。这也是杨开慧在慈化一带活动的第二个可能的时间段。

其实,在党史界数本研究杨开慧的著作中,我们也看到过这样的记载:闻知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来打长沙,到了长沙郊区的田心桥,杨开慧急忙赶往长沙,希望能见到丈夫一面。杨开慧不知此时毛泽东、朱德已发布撤围长沙进占萍乡、株洲待机的命令。一路所见,尽是从长沙撤下来的赤卫队。打听之下,方知毛泽东已率军从长沙撤走,不免心中惆怅,急急回到板仓。

调研组的分析是,袁州会议后,毛泽东、朱德率军离宜,湘赣敌军反扑,袁州即再度陷入敌手,而慈化等苏区也在此后被敌人占领——四座用于对付红军的碉堡在慈化建了起来,慈化一带由此变为敌我拉锯区,杨开慧不得不回到板仓。1930年10月后,她不可能再次入境慈化一带。

自从1927年8月底与毛泽东分别后,杨开慧至死未再见到毛泽东,但她却始终牵挂着毛泽东的安危,并尽一切可能追寻着毛泽东的踪迹,哪怕为了寻找他跋山涉水、出入险境。藏在板仓墙缝中的书信表达出她对毛泽东炽烈、坚贞的爱恋:“自从我完全了解了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有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我想象着,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死!假如他被人捉着去杀,我一定同他去共一个命运!”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不幸在板仓杨家下屋被捕。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敌人杀害于识字岭。“我死不足惜,惟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这位伟大的女性用自己的生命去与毛泽东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共了一个命运。此时的毛泽东正在江西境内组织中央红军第一次反“围剿”。噩耗传来,毛泽东悲恸欲绝,写信给杨开慧堂哥杨开益,信中有“开慧之死,百身莫赎”的自责,并附亲自拟就的碑文“毛母杨开慧墓 男岸英 岸青 岸龙刻 民国十九年冬立”及立碑费用30块大洋,通过党的地下交通线设法转板仓杨家。1930年12月下旬,毛泽东写下《蝶恋花·向板仓》,全词为:“霞光褪去何凄楚,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奈何吾身百莫赎,待到九泉愧谢汝。无感霜风侵蚀骨,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恸声悲歌催战鼓,更起刀枪向敌仇。”

1957年,毛泽东接到杨开慧同窗好友李淑一怀念丈夫柳直荀的一首词后,和了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颺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毛泽东在解释为什么用“骄”而不用“娇”时说,“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

我们常想,如果杨开慧不曾与毛泽东相识相知相恋,会成为怎样的人,会有怎样的人生?答案是:有着至真信仰、至坚品格、至深情感、至阔胸怀的霞姑杨开慧,无论在什么境地,总能化柔弱为刚强,如出生时父亲的祈愿,以青春和热血织成永不褪色的云锦红霞。

是的,那一抹红霞,何其热烈!那一树骄杨,何其伟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