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五个首次(下)

马良山反击作战中立功的402号重坦克

对空观察小组

4.首次实现对敌地面炮火优势
战役名称:金城战役
时间:1953年7月13日—7月26日
参战方:志愿军第20兵团、第9兵团第24军VS南朝鲜军部队
歼敌数量:歼敌5.3万余人
战果及意义:此战给南朝鲜李承晚集团以沉重打击,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对停战后维护朝鲜局势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1953年6月17日夜,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公然破坏停战谈判达成的协议,引起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为实现稳定可靠的停战,毛泽东、彭德怀决定推迟停战签字,发起金城战役。志愿军第20兵团,配属第9兵团第24军,分为东、中、西3个作战集团,担任此次金城以南地区的进攻任务。
经过半个月的准备,志愿军第20兵团在金城附近地区集结了超过6个军、24万人、3倍于敌的兵力。另外,在炮兵部队火力得到加强后,我军火炮数量达1483门,是当面之敌的1.7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首次实现了对敌地面炮火优势。
7月13日21时,志愿军隆隆的炮声拉开了战役帷幕。1100余门火炮对金城以南的南朝鲜军阵地进行猛烈轰击。这是志愿军入朝以来,集中火炮数量最多、火力最强的一次战役。
仅13日当晚,志愿军就发射超过1900吨的炮弹。而在整个金城战役期间,我军炮兵一共消耗了1.9万余吨炮弹,比运动战阶段的五次战役消耗总量还要多出1倍以上。在炮火准备期间,对敌工事的毁伤程度达到30%至40%,在打敌反扑的过程中,敌军约40%的冲锋被志愿军的炮火击退。
攻击部队利用炮火准备迅速发起冲击,不到1小时便全部突破南朝鲜军4个师的防御前沿阵地。
在炮火支援下,西集团第203师仅用12分钟就全部突破敌军前沿阵地。23时49分,该师主力向敌军重点把守的552.1高地发起总攻,配属炮兵随即转移目标支援作战。部队仅用3分钟就冲上山顶,且无一人伤亡。第20兵团在总结报告中将这次进攻称为“步炮协同的最好战例”。中集团第199师在当日23时向轿岩山发起冲锋,与敌人展开激烈的争夺。战至次日10时,全部夺取了该处要点。东集团第181师配属第202师部分力量,采取多路出击的方法向金城川以北的敌军阵地展开进攻。至14日16时,基本肃清了此处敌人,占领461.9高地。此后,南朝鲜军多次进行反扑,均被我军击退。7月26日,金城战役胜利结束。
5.首次建立防空哨制度
战役行动:以防空哨反“绞杀战”
时间:1951年3月至战争结束
参战方:志愿军防空部队VS美军飞机
战果及意义:该制度有效维护了后方运输线路安全,是确保完成后勤补给任务和取得反“绞杀战”胜利的重要基础
如果把铁路运输线比作志愿军后勤保障的“大动脉”,那么,公路运输线就是延伸到各作战师、一线部队的“血管末梢”,是志愿军物资输送的“最后一公里”。“绞杀战”开始以来,敌军飞机多次对我方公路实施袭扰轰炸,严重影响了物资输送效率,甚至造成部分地区公路运输中断。面对这种情况,后勤部门广大官兵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自1951年3月起,各后勤分部为确保公路行车安全、减少物资人员的损失,首次建立防空哨制度,实施不间断地对空警戒,一旦发现敌机马上鸣枪示警。1个防空哨小组通常由6人组成,相邻的两个哨位间隔在2公里左右,确保能听见对方的枪声,并把预警信号不断向后传递,给汽车部队留足反应和隐蔽时间。这种类似于“烽火台”的创举,让汽车司机有了可靠的“耳目”,在公路上可以放心大胆地行车,运输效率明显提高。志愿军司令部和后勤部门很快总结推广了防空哨的经验,在朝鲜北部公路运输线上普遍建立起固定的夜间对空监视哨。
防空哨除负责鸣枪报警和敲空弹壳解除警报外,还担负保养道路、维修车辆和肃清沿途匪特等任务。到1952年9月,全军共动用了超过6个团的兵力,在2500余公里的公路线上部署防空哨。
对于这一群众性的创造,毛泽东同志给予高度评价,他曾经讲道:“在汽车路两旁用1万余人站岗,飞机来了就打信号枪,司机听到就躲着走,或者找个地方把汽车藏起来。同时,把汽车路加宽,又修了许多新汽车路,汽车开过来开过去,畅行无阻。”(完)
来源: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