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高安籍抗美援朝老战士群像录
文/梅西
宋光吉:英勇无畏的铁道兵
初秋时节,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敲开了年逾九旬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宋光吉的家门。宋光吉老人双目失明,不停地用右手揉搓着右眼。老人女儿告诉我:“近70年来,老人这个动作只要是醒着就不曾停止。”说到抗美援朝的经历,老人思路清晰、表达顺畅。
宋光吉,1933年7月出生在高安县太阳公社一户中农家庭。1951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得很激烈,正在念初三的宋光吉听说同学们都争着报名参军,便瞒着父母走进了军营。
新兵训练结束后,部队安排宋光吉在干部培训学校学习了两个月。1952年2月,他被派往朝鲜战场,安排在铁道兵团,先后从事卫生队文书、技术老师、标准统计员、侦查参谋等工作。
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宋光吉随部队抢修铁道补给线。美帝国主义丧心病狂地用飞机轰炸铁道、车站和桥梁,只要敌机轰炸一停,宋光吉和战友们就不分昼夜地加速抢修,确保从国内输送弹药、食品等物资的供应线畅通。那时候,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每个人都签了“请愿书”,相当于“生死状”,将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美帝国主义实施细菌战,让大量苍蝇、蚊子和老鼠携带致命病毒,通过飞机投送到我军阵地和军营。许多战友感染病毒后,致病、致残、致死的很多。那时候,宋光吉的脖子也不幸被蚊子叮咬上了,病毒扩散至大脑,侵入眼部,疼痛难忍。经过治疗后,他的视力依然微弱,并落下后遗症,右眼一直胀痛不已。
1953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按照军委指示,部队被留下来支援朝鲜恢复重建。1954年2月,因为身体健康原因,部队安排宋光吉回国转业到地方,他被安排在地方供销部门,很少对别人谈起自己赴朝作战的英勇故事。
张克明:爆炸声近在咫尺
初秋,我敲开了92岁抗美援朝老战士张克明的家门,他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谈到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英勇作战的故事,张克明老人记忆犹新。
张克明,1931年3月出生在高安县上湖公社张村一个贫农家庭。1950年11月,抗美援朝战争刚刚打响,政府号召有志青年踊跃参军。家庭生活拮据的张克明在父母的支持下,同全县200多位优秀青年一道走进了军营。
新兵训练结束后,1951年3月,张克明随部队开赴朝鲜。
进入朝鲜,经部队挑选,张克明有幸成为30名警卫连战士之一。部队指挥机构虽然安扎在相对较后方,但警卫连战士的任务同样艰巨。他们不仅要24小时持枪守护指挥作战的首长们的安全,而且还要随时应对突发事件。指挥所通常驻扎在山沟沟里,以躲避敌机的轰炸。
有一次,在距离指挥所几千米远的地方,敌机有针对性地轰炸我军一支运送弹药、食品的骡马运输队,扔下几十吨炸药。几十名军人和老百姓被炸得血肉模糊,尸首分离;骡马和物资被炸成碎片,到处撒开。部队派张克明等人去打扫现场,他们将战士们的遗体掩埋进被飞机炸成的巨大坑洞。他和战友们含着眼泪向牺牲的战友们告别……
还有一次晚间,敌机通过点点火星,侦察到指挥所附近有人员活动,就丧心病狂地丢下几枚炸弹。他的一位高安同乡战友被炸得奄奄一息。听到爆炸声后,他随战友前往抢救。老乡有气无力地说:“告诉我姐姐,我光荣在这里……”没过多久,便光荣牺牲了。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张克明随部队回到国内,他曾参与修建锦惠渠,后来在水泥厂工作,最后在国营206车站退休。他说,这么多年,党和政府对他们非常关心,给予很高待遇,他非常知足,感恩党和政府的关爱。
邹质彬:“三过鸭绿江”的后勤兵
国庆前夕,我走进了抗美援朝老战士邹质彬家中,聆听他三次跨过鸭绿江的故事。
邹质彬,1930年2月出生在高安建山一户农民家庭。他在朝鲜战场因受到敌人毒气弹伤害,1953年11月回国时便已双目失明。如今,他双耳听力微弱,半身不遂,记忆也比较模糊。谈到抗美援朝战争,老人很激动,言语中充满了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概和对牺牲战友的悲痛与怀念。
1950年5月16日,正在读初中的他,怀着报国之志走进了军营。1950年11月,他入编51军212师后勤部队,先后三次跨过鸭绿江,参与抗美援朝战争。
邹质彬所在后勤部队负责从国内运送粮食到前线,从前线运回伤员到国内,随时都会遭受敌机的轰炸。战争激烈的时候,他们运送糙米粉到前线,顺便带着急救包,里面备有防治蛔虫的药品。因为怕火星被敌人侦查发现,战士们不能生火煮饭,只好生吃糙米粉充饥。糙米粉很容易在肠胃里滋生蛔虫。
有一次,他们三个排100多人在运送粮食的途中,遭到敌机的轰炸,绝大多数战士和2个排长都牺牲了。他时任排长,是幸存的几个人之一。他穿着雨衣,从血流成河的战友们尸体堆里爬出,捡回了一条命。就是在这次轰炸中,敌人释放了毒气弹,他的双眼被严重伤害,后来视力逐渐丧失。
1953年11月,邹质彬随部队回国,先后安置在粮食、供销部门工作。他常说,相比于已经牺牲在朝鲜的战友,能活着回来已经很幸运了,他没有资格向政府提要求,要待遇。
汪约瑟:朝鲜战场上的炮手
汪约瑟,1930年7月出生在高安县汪家圩乡团山村汪中自然村。由于父亲早逝,家道逐渐没落。新中国成立后,已是青春年壮的他,每次看到集镇上有民兵背着长枪在值勤,很是羡慕。联想到六七年前,因为自己手无寸铁,不得不屈服于日本鬼子的淫威被迫做挑夫的耻辱,于是当兵拿枪、保卫国家的念头日益强烈。
1950年下半年,听说县里正在征兵,他便瞒着母亲,和村里几个同龄人一同参加体检。最终,一行人中只有他体检合格。于是,刚20岁出头的他便抛下家中寡母和年幼的弟妹,踏上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征程。
入伍后,他被编入第40军新兵团,在河南洛阳接受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此时,40军主力部队已经入朝,并打响了抗美援朝第一枪。由于战事紧急,新兵团不得不提前结束训练,紧急开赴前线。到达安东,补充给养和弹药后,部队连夜渡过鸭绿江。与他同批次入朝的高安战友,多达数十位。
进入朝鲜后,他被分配在40军119师师直反坦克炮兵营,并担任班长。一个炮班七八人,负责操纵一门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美制M18或M20无后坐力炮,从测距、装弹、瞄准到开火等,都有严格分工,专打敌人的坦克。由于志愿军重火力装备严重短缺,加上敌人大轰炸导致弹药补充跟不上,他们对反坦克炮的使用也是非常慎重。他带领的炮班,一般只是在需要时配属给步兵连队。很多次,炮弹打完了,除安排一两个人保护好炮具外,其余人则拿起步枪继续投入战斗。
在他的记忆中,部队行军基本上都是在晚上,因为时不时都会受到美军飞机的袭扰。有一次,他们炮班的七八个战友正围蹲在一起吃饭,敌机突然飞来,一阵扫射把饭盆打了五六个弹孔,所幸战友们都及时跑开了。生活上,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吃炒熟的糙米和面粉,就着雪团吞咽下去。有时,后勤补给上不来,就只有省着吃,平常3天的量要匀着吃五六天,或者向朝鲜老乡借粮,待供应上来了再归还。
为了打击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汪约瑟和战友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有一位老乡战友因为害怕,入朝前就几次私下说想逃离战场,是汪约瑟帮助他改正了错误的想法。后来有一天晚上,汪约瑟带领部分战士去挑粮食,考虑到这位战友体格较小,便让他在家休息。回来后,才知道包括这位战友在内的在家战士,都被紧急调往前沿阵地。而这位老乡战友就在这次战斗中不幸牺牲。每次说到这位老乡战友,汪约瑟都为自己没有好好照顾他而有些内疚。
汪约瑟所在部队常常驻扎在山沟里,没有帐篷,只能挖山洞当防空洞。相比于侵略者的现代化装备,志愿军装备简陋落后,朝鲜军民起初对志愿军的战斗能力持怀疑态度。但是经过几场恶战之后,他们见识了志愿军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不得不佩服志愿军。有志愿军战士向他们借粮,他们总是慷慨出借;志愿军还向朝鲜老百姓赠送军用物资,看见老人小孩生活艰难,甚至省下口粮送给他们。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汪约瑟随部队每天行军80多华里,到达国境线后才乘坐闷罐火车回到内地。他先在齐齐哈尔步兵学校读了2年书,转业后先后在粮管所、电影队、农业银行工作,直至退休。
回首峥嵘岁月,汪约瑟老人无怨无悔,无比自豪。他说,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每一位中国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保家卫国。
何荣森:从小征战为祖国
何荣森老人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可谓国宝级的存在!
何荣森,1930年11月出生于高安荷岭何家村。他5岁丧母,9岁丧父,与姐姐相依为命,靠给大户人家放牛糊口。13岁那年,何荣森参加了国民党部队,也仅仅是因为能有口饭吃。
何荣森所在的国民党第29军游击大队,曾参加过著名的独山战役。这次战役发生在1944年11月,在中国抗战史上充满传奇色彩,使横扫大半个中国的日本侵略者遭到中国军队最后的打击,成为侵华败亡的转折点。
1949年9月,何荣森所在部队向共产党投诚,被改编为解放军。随即,他所在部队18军投入解放西南的战斗。部队首长对他格外关照,先后多次安排他参加随营学校、步兵学校和西南军校昌吉分校等组织的文化军事学习,后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通信兵。
何荣森老人说,解放军善待国军俘虏,不但办短期培训班宣传党的政策,而且对不愿意加入解放军的俘虏给盘缠送他们回家。他因为无家可归,就铁了心跟着解放军。他在部队表现优异,多次立功受奖,目前保留的还有三等功勋章一枚,许多奖状和勋章不幸遗失。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他所在部队受命赴朝作战。他参加炮兵部队,与战友们操纵从外国引进的2.5cm口径迫击炮。在战斗中,他的左眼被弹片打穿完全失明,右眼也受影响,视力微弱。
他说,抗美援朝战争打得非常惨烈,经常有重伤、牺牲战友运回后方。他们以黄继光、邱少云等优秀志愿军为榜样,英勇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参与朝鲜战后恢复重建的部队领导希望他留下来。他已离家10多年,非常想念亲人,1954年申请回国。回到家乡后,他先后在高安县采购局、县联社、棉麻公司和华林垦殖场工作。
和平年代,何荣森老人极少向别人谈起他的战斗故事。组织上多次要给他落实政策,他都婉言谢绝,自愿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他本可以享受离休干部待遇,但是他因为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欢心,而有意将参加工作时间改写为1949年10月1日。他总是说,那么多战友牺牲在战场上,还有些战友复员没有安排工作,自己能活到今天还有一份退休工资,就是享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