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细节在闪光
——长篇小说《明月映河》的语言特色


文/欧阳华
文学界有人说:“写小说就是编故事。”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作家一方面会注意故事细节的描写,另一方面也十分注重用精致的语言为故事添彩。
尤学军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明月映河》,就是一部注重细节、用语灵活,读之朗朗上口、掩卷回味无穷的佳作。翻开封面,一股洋溢明月山谷里,富含负氧离子的清风伴着油墨之香扑面而来,沁人肺腑。
《明月映河》反映的是赣西明月山地区在民国时期的民间乡俗,表现了那时农民艰难困苦的生活,刻画了手艺人的道艺,描绘了主人翁从一个缺衣少吃的放牛娃,成长为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民的过程。作者既未写官,也未言商,更未展示贵绅,说的是明月山区农民的乡下生活,讲的是时代风云衍生出的一些乡间小事。它以翔实、活泼的文风,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状,启迪人们不忘过去,珍惜现在。
细节精致需要用生动语言来表述
我平生读过不少小说,但往往由于时间久远,一般记不住里面的具体故事情节,却对妙语连珠的细节总是津津乐道。
《明月映河》开篇,地主谢多财上门到佃户沈爱善家收田租,赣西老亻表一般热气好客——
到了沈爱善家门口,沈爱善放下竹子去向里屋喊:“婆子端得开水来,东家来了。”只听见屋内一阵响动,翁氏端开茶盆,上面四个小盅各摆一只小铜勺,盅内八份满开水里有几粒黄豆、红萝卜干、姜片、香椿,小心翼翼地来到坪里,笑嘻嘻地说吃杯茶水。谢多财说:“多谢你个茶水,爬了山口干,我吃两杯……”
谢多财用铜烟壶吸烟,沈爱善从身上掏出一个布袋用火石星点燃了东家的烟嘴,东家嘴里立刻冒出了一股雪白的浓烟……
作为虚构的艺术,作家尤学军致力于用俗话、土话去创造一个客观真实的世界。要使读者接受这些客观真实,接受小说中令人难以置信的非常态生活,接受故事的传奇和戏剧化的反转,除了对情节进行合情合理的安排外,生动语言表述的细节起到了重要的“助攻”作用。
沈儒姜从田间劳动回来,见母亲还在绩纱,就问做好了饭么?母亲反应迟钝地说,就到了时辰?这时香椿树上飞来一只喜鹊,仿佛报信似的喳喳地叫。母亲吐了一口唾沫呸的一声。她说:“不好?早叫喜,夜叫财,午饭叫了有祸来。”沈儒善说:“娘,午饭叫了有客来。”母亲提着竹篮进了屋,她内心牵挂着丈夫,口里念叨着:“各种神仙,各方菩萨保佑啊。”
细节加妙语,不仅创造了“现场感”,还创造了独特人物。太多的细节不见得对推动故事走向起到多少作用,甚至有些微不足道,被人们视为多余的“庞杂”。但正是那些精彩而有效的“庞杂”,延伸了小说的意味,显示着作家独特的创造力。这些“庞杂”如同镶嵌在情节链条上一粒粒钻石,在读者记忆中闪光、流转。
在讲到沈福申烹饪手艺出了名,就有东家门西家户来提亲时,作者是这样叙述的——
“姻缘动了成婚就快,媒人将男女双方出生年月时的八字,给男方算了,男女属相般配,天衣无缝。女方是斜油岭陈姓人家,家有一块竹山,十担谷梯田,家境殷实。女方扎了几天脚又放了,等于没有缠足,且身强力壮,能扛得一担一百多斤的水谷,扛得一根一百多斤重的杉木,手工又好,穿针引线,绣过绣啦。”听媒人这样说,翁氏脸上笑得像个裂钵。媒人又说:“牛大好下崽,女壮好生仔。”引得在场人笑声不断。
读着这段文字,使人感到赣西山区早年的讨亲嫁女做媒,以及择媳标准跃然纸上。这“土哩土气”的言语正是由于作者出身羊狮幕旁,使他有了丰富生活的沉淀,把乡间之事写大了、写活了、写丰满了,令读者读了“流连忘返”。
我认为小说就是演绎故事“何以至此”的过程,好的细节、多彩的文字,不仅对情节进行补充、渲染,更有效地推动了“反转”,使小说获得了信服力,同时呈现了乡间人性的复杂多彩。
细节精致需要用生动语言来强化
作家为了讲好一个故事,往往在情节、结构、人物、语言上精心打磨。优秀的小说家,更懂得在小说的关键部位停留、盘旋,动用丰富的细节以强化情节,赋予小说丰富的感染力。在小说的关键之处,运用细节加妙语连珠,可以巧妙地处理叙事中难以进入的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明月映河》作者描写细节妙语成串,把民国时期赣西农村迎娶媳妇的婚典场面叙述得流畅、生动,且引人入胜,读后不忘。请看沈寿申的新婚场面——
门窗上贴了新剪的红双喜字,厅堂摆放六张八仙桌。沈礼申在厨房切菜,二个想动(小工)在洗碗。限于经济条件,沈家就没有作陪媒酒,送了媒人钱嫂一只猪头及一条红色花格方巾。第二天,迎亲酒菜中餐是闲餐,桌上面6个菜,荤菜少素菜多,晚餐是正席,桌面要上12个菜。迎亲的队伍是酉时动身去的,下午太阳快下山,余晖照在苍霞山顶的碉堡上时,还没见迎亲队伍回来。
沈来善师徒吹着喇叭,来到厅门口,沈喜申点燃爆竹接新娘,烟尘弥漫中伞轿在厅堂门口坪里落地。厅堂里灯火通明,既有灯盏又有竹篾火。新娘张氏下轿入室,沈礼申主持婚礼拜堂。新郎沈寿申与新娘张氏站在厅堂内,沈礼申叫一拜天地,他们到门口双手作揖,一拜天地;又说二拜高堂,他们走向厅堂上,对父母双亲跪地叩头,翁氏将一个银手镯套在新娘左手腕,张氏喊了一声娘,又叫了一声爷(爸);沈礼申又在喊夫妻对拜,他们互拜,礼毕后,将新娘迁入洞房。
这些乡间婚娶喜事,被作者描绘得活灵活现了,尤其是那闹洞房是赣西农村讨亲的“重头戏”。作者写了闹洞房的喝彩词,再现了那年月乡间农民婚庆的愉悦。
社下新屋闹洞房,新人喜庆美眉扬;笑眼眯眯是新娘,开心今夜是新郎;人生得意花烛光,耕田犁土新婚床;揭开盖头新娘望,抱着新娘困得香。
这样的喜庆,这样的乡俗,这样的描绘,这样的细节加生动语言,是《明月映河》作者生活历练,注重观察,善于提炼,以活泼语言强化情节中细节的表述,使小说人物特征丰满起来了。
细节精致需要用生动语言来飞翔
《明月映河》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将赣西山区民俗、风俗、乡俗,将一些记忆中的碎片连缀起来,娓娓道出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作者既写实又抒情,既沉重又轻盈,那些生动的细节描写,洋溢灵动的生命质感。
夜空明月皎洁,月亮周围一团晕。沈寿申说起干了,今年还是干旱。星光满天闪烁,银河泛白,苍霞山腰呈现一带磷火忽暗忽明,萤火虫在坪边的丝瓜黄花绿叶中飞来飞去,关德国带几个男孩在躲蒙蒙狗,谢玉兰抱着向华逗笑,口里唱着《萤火虫》歌谣:“看点点萤火虫/每个提着小灯笼/仿佛更夫巡黑夜/来也匆匆去匆匆/来也匆匆去匆匆,等候仙子上天空/要请求他发一点风,好让闷热松一松。”
作者用夜景加歌谣的完美组合,展现了乡间遭旱,酷暑难耐,期盼老天爷下雨的祈祷。
可以这样说,《明月映河》是一部“乡俗”教科书,作者把对家乡浓浓的乡愁,镌刻在心中的乡俗和难以忘怀的乡情,通过细节的美化、亮化、量化,展示的是一首洋溢“三乡情”的民歌。
秋风飒飒,Y株岭漫山遍野的油茶树,挂着堕枝垂条的茶桃。沈寿申陪同二哥沈禄申,登上Y株岭为祭祀母亲翁氏坟墓,来到坟前,将三样荤盅供奉,斟了酒。沈禄申跪拜在地,喊了一声“娘”,香火插地。
祭祀完毕,下山路上巧遇一对夫妇边摘茶子边唱山歌。男人唱:“唱支山歌把妹听/看妹知情不知情/点灯还要双灯草/唱歌还要妹接音。”女人接着唱:“去年同歌吃杯茶/看到今年八月八/不信哥到妹家看/床头开着牵牛花。”
赣西乡间文化历史沉淀深厚,不仅有久负盛名、久唱不衰的袁河锣鼓戏,还有到人民大会堂表演,周恩来总理欣赏过的“三星鼓”,更有走街串村的“三角班”。其实宜春民歌也是当地的艺术魄宝,《明月映河》作者通过巧妙的细节构思,把明歌嵌入故事之中,以歌的精彩展示了故事的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