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诗看古代冶炼工艺


安徽省贵池县有一条小河名为“秋浦”,在唐朝时贵池县也称“秋浦县”。这里群山起伏,盛产铜矿,所以金属冶炼形成了当地的“龙头产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以冶炼黄铜谋生。李白曾多次到过秋浦县,写了一组《秋浦歌》,其中第十四首是直接描写冶炼工艺、歌颂炼铜工人的古典诗词。在今天看来,实属文坛科技作品中的“凤毛麟角”。诗曰:“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第一句写炼铜炉的火焰光耀天地,日夜通红不息,那一排排炉火燃烧冒出紫色的烟雾,火花四溅,红灿灿艳若群星。李白以摄影纪实般的笔法,形象地描述了当年“秋浦河”畔炼铜冶矿的繁忙景象。“赧郎明月夜”里的赧郎,字面意思是“红脸”汉子,但不是“羞赧”之意,而是描绘炼铜工人夜以继日地工作在炉火旁,天长日久把脸颊烤成了红铜色。他们在明月晴空下,一边紧张地工作一边唱歌,那欢快的声音在寒冷的山谷河道中久久回荡、四方流传。全诗只有20个字,做到了绘形绘色,视野宏阔,人物突出,声情并茂,充分显示出李白诗歌的思想与艺术特征。尤其是像他这样直接描写工矿产业与工人形象的古典诗歌,十分鲜见。对于研究中国冶金史与科技史,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夏、商、周三代王朝屡屡迁都,堪称世界古史之最——夏迁都8次,商迁都12次,周迁都4次。这是为什么呢?当然涉及到各层面、各类型的历史因素,但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追求作为重要政治和经济资本的铜锡矿。考古学家认为,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代,中华先民已能操作初始的冶炼和简陋的石范、陶范铸造工艺。至少在西周乃至更早些时候掌握了硫化矿类的炼铜技术,以及当时属于“高科技”的开采深层原生矿的能力,这就解决了矿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多次迁都大抵是为了寻找生产充足的铜料,为青铜、黄铜的货币冶铸、兵器制造等提供技术和原料保障。

美丽的祖国山川,铜矿蕴藏丰富,作为冶炼原料很早就记录在中华典籍文献里。如战国时《管子·地数篇》载:“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山……下有铅锡赤铜。”考古学家在湖北大冶、湖南麻阳、安徽南陵和铜陵、内蒙古赤峰、江西瑞昌等地,都发现了许多古代采矿冶炼的遗址。当时,矿床开采运用竖井与斜井或者斜巷与平巷相结合的采掘方式,基本解决了井下通风、排水、矿石提供和巷道支护等一系列技术问题。春秋时期的炼铜竖炉高达12—14米,炉缸壁上有口径5厘米左右喇叭形的鼓风口;炉旁设有工作台,用于加料和安放鼓风设备;利用辘轳逐级接力提运等较为先进的传动方式。秦汉以降,更加有意识地把锌的氧化物“炉甘石”添入化铜炉里,生产出以锌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黄铜”。到唐代,我国的铜矿冶炼技术和产业,都远超欧洲同类工艺的水平,年产量高达5000多吨。一千多年来,举世瞩目的武则天乾陵从未遭盗墓贼破坏,传说其原因就在于墓缝都是用铁汁冶炼浇筑封存的。

据《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