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庆祝丰收的节日在我国古已有之


风清露冷秋期半,人间处处丰收忙。中国几千年的乡土生活、农业生产,孕育了悠久而厚重的古代农耕文明,农耕习俗、农耕谚语、艺术创作……无不在展示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自2018年起,每年农历秋分被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庆祝丰收的节日在我国古已有之,而且节日习俗也甚为丰富考究。我们一起来走近古人的生活,且看他们是如何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
古代“丰收节”叫什么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们认为农作物丰收是各方神灵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自形成氏族部落起,便有了祭祀土地和稻谷之神的传统。
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社日,春秋各有一个,即春社和秋社,分别在立春后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大体在春分或秋分前后。
春社与秋社祀神的功能有所不同,春社主要是祈求土地神保佑农业丰收,秋社则以收获报答感谢土地神。秋社往往较春社要隆重热闹得多。
古人在“丰收节”做什么
古代社日的习俗丰富多彩,人们“花样”庆祝这一丰收的好日子。
对于官方来说,社日有非常隆重的礼仪,程式严格繁复,每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规定。以清代为例,必须要皇帝亲临,在社稷坛上敷五色土,奏乐起舞,经迎神、上香、奠玉帛、三献、祝告、三跪九拜、送神等过程之后,才算是成礼。活动完毕后,主持者或者皇帝会把祭肉分给百姓臣下,寓意着共同享有风调雨顺的好福气。
相比之下,民间过社日的习俗就丰富有趣多了。赛神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活动,百姓以歌舞、鼓乐、演戏的方式酬谢社神,庆祝丰收。
社日还是个畅快饮酒的日子。在这一天,男女老少会欢聚在一起,享受宴聚,无拘无束地饮酒放歌。
除了社酒外,百姓还会自制社肉、社饭、社糕、社果等,分而食之,共庆丰收。
社肉又称福肉,据说吃了就能得到社神的福佑。社糕以面、米制成,在发酵好的面粉中加入果仁、蜂蜜、白糖,然后上蒸笼。社糕是老人、孩子都喜爱的食物。社果是用可食青草汁和面制成的,和我们如今吃的“青团”较为相似。
社日期间,除了吃美食、饮美酒,还有一项最大的福利——放假。“社日令男女辍业一日,否则令人不聪。”这一天,辛苦了很久的官吏可以放假,“山君多暇日,社日放吏归”;终年操持家务的妇女也要放下针线活,“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当然,社日里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他们不用上学,可以光明正大地尽情玩乐。人们敲着社鼓,儿童们在庆祝活动中嬉戏玩耍,到处是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