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雄故居:宜丰芳溪


文/甘增秀

前不久,宜春市直机关工委组织的党务干部培训班在宜丰县举行。全市近100名党务干部参加,我有幸成为培训班的学员之一。培训班的第二天现场教学课安排在芳溪镇的熊雄文化园。

芳溪,这个不到3万人的小镇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深深刻在我脑海里,久久不曾忘记。那还是我在报社当记者的时候,一年暑假,芳溪镇的一个少年为了勇救落水的孩子,毅然从岸上跳下河去,自己却再也没有起来。我为此前去芳溪采访。当时,乡镇干部、村民、家人为勇敢少年悲痛的画面在我脑海中仍历历在目。

从宜丰县城往西南方向,沿着一条宽敞的柏油路行驶不到20公里就到了芳溪镇。当日上午坐上去往芳溪的大巴车,一路上,碧绿的行道树迎风扑面而来,消除了夏日的炎热,带来了凉爽舒适。向远望去,平整的稻田一眼看不到边。约20分钟后,大巴车停在一个经过改造的红色粮仓里,步行不远便来到了芳溪镇下屋村——熊雄故居。

村里子特别宁静,沿路的村民看到“大部队”往熊雄故居方向走去,停下手中的活驻足观看几秒便又重新忙了起来,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了。几棵苍老、有着100多年树龄、被挂牌保护的古樟树彰显了下屋村悠久的历史,也给熊雄故居增添了几分肃穆之感。熊雄故居位于曲径通幽处,外围是一个石砖砌起的围墙,走进围墙,便看到一个宽敞的院子,正屋便端端正正地坐落在院子的正中央,系一幢具有清代建筑特点的砖木结构民房。正屋进深为1栋1寝,6扇5间。寝堂两边有小天井及侧厅,其四周为砖砌封焰高墙,两侧有通巷及配屋。革命烈士熊雄在此出生并度过了少年时代。正屋后为“培兰书室”,木质结构,5扇4间,为熊雄少年时期读书习武之所。

故居里以时间为线索,从外到里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照片,一张张发黄的报纸、一段段精炼的文字,讲述着熊雄这短暂而又伟大的一生。熊雄,1892年出生,儿时家境殷实,在家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培育了“身心一体、家国同构”的儒家爱国主义思想。1907年考入新设的瑞州府中学堂,继而又考入南京优级师范学堂。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3月转赴德国学习,同年6月加入中国少年共产党,不久转为中共党员。1923年3月,熊雄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学习,并到苏联红军中学习军队的政治工作。1925年9月回国,被分配到黄埔军官学校任政治大队副队长。同年10月参加讨伐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任东征军指挥部政治部秘书长,协助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工作。1926年,熊雄调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主持政治部工作,同时参加了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是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中共广东区委根据熊雄的建议,决定成立党在黄埔军校的领导核心——中共黄埔军校党团,由恽代英、熊雄、聂荣臻、陈赓等人组成,熊雄被推举为党团书记。

在黄埔军校期间,熊雄制订、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政治工作制度,并亲自讲授《军校中的政治工作》等课程,聘请恽代英、萧楚女、高语罕等共产党人为政治教官,还邀请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同志到军校作政治讲演。同时创办《黄埔日刊》、“血花剧社”,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熊雄有深厚的政治理论基础,提出了“军事与政治打成一片,理论与实际打成一片”“相对服从与绝对服从”“革命生死观”等政治理论,深得领导、同事的赞赏敬佩和学员的爱戴,被称为理论家“熊婆婆”。

在教学中,熊雄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在黄埔军校期间,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为培养既能指挥作战,又会做政治工作的军事政治干部,支援北伐战争,巩固广东后方,作出了重要贡献。1927年4月15日,熊雄在广州反革命政变中被捕。5月中旬,被秘密杀害,年仅35岁。

“熊雄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光辉的一生。”在宜丰无数的革命先烈中,熊雄作为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最早从事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杰出领导人,是最为突出的一位。1984年8月,聂荣臻元帅亲自写下“熊雄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条幅,这条横幅现如今树立在熊雄故居前,以缅怀其辉同日月的生平。

然而,最打动我的是在下屋村的红色大讲堂内聆听的官山杜鹃红之红色宣讲汇。这是宜丰县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而精心打造的红色宣讲品牌,围绕着熊雄等宜丰红色人物、著名战役等,通过一个个宣讲员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串联宣讲,再加上音乐、画面、声音的辅助作用,将一个个红色故事直抵我们内心深处,感染着现场每一位听众,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听得我们热泪盈眶、激情澎湃,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宣讲员饱含深情的讲述也让我们在深切缅怀那些革命前辈和无数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的先烈们的同时,使我们更加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更加懂得共产党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要始终牢记革命前辈的谆谆教导,继承他们的遗志遗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想,这也许就是市直机关工委精心安排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初衷。

今天,我把数十年前的记忆,数月前的记忆一一翻开,对芳溪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更多的是敬仰,是佩服。她的红色基因、红色血液一直在流淌,在传承,在延续,在发扬光大,才会不断地上演着这悲壮而动人的英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