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惜别
——写在本报即将休刊之际
文/刘建赟
三十一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三十一年来,本报白手起家,从一张简单的A4纸广播电视节目单做起,慢慢强筋健骨,报纸版面逐年递增,最终发展成4开24版集新闻娱乐、人文历史、健康休闲为一体的杂志型精装报纸,经济效益和发行量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但是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广电报业和其它娱乐晚报类报业一样,大都面临着生存困境,全国无数家广电报社纷纷关停。在这一大时代背景下,为了在夹缝中求得生存,本报另辟蹊径,不仅在封面和版面包装上大做文章,而且把宣传重心放在了热点话题和重大新闻的深度报道上,吸睛无数,最终还是坚挺了下来。但是,由于设区市级媒体融合已经开始运行,秉着资源共享、人尽其能的原则,纸媒发展方向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宜春市融媒体中心委决定暂停2024年《宜春广播电视报》的发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十一年来,一代代广电报人沐风栉雨,顶烈日冒严寒,挨饥饿忍病痛,勤采访夜挑灯,写出了无数篇有激情有温度有深度的文章,连续多年每年均有一两件新闻作品荣获全国、全省广播电视报刊奖一等奖,其他奖若干,多年蝉联全省同行业报纸的冠军宝座;连续三年每年均有一件新闻作品荣获国家广电总局报刊类优秀作品奖一等奖,这在全国来说实属罕见。本报自采稿件深得多届市领导的青睐和点赞,多篇优质稿件被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中国小康网、人民日报社市场报网络版《百姓中国周刊》、今日头条等国家级网媒刊载。本报记者撰写的长篇纪实广播剧《检察官的故事》成功入选2020年江西省广播电视创新创优重点选题项目,被省广电厅列入第一批向全省推荐公益播出的优秀节目,获评江西省广播电视奖一等奖,先后在宜春台、江西台、河北台广播频率火爆播出。2022-2023年,该剧又被改编成《检察荣誉》,并成功录制成了广播剧,继续在宜春台广播频率和新媒体平台播出。不仅如此,本报还在2020年11月成功举办了全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年会,同年光荣列入全国邮政报刊发行目录。
三十一年来,本报殚精竭虑为读者尽心服务,陆续推出了《作家》《纵览》《发现》《关注》《拍客》等多个叫得响的品牌栏目,2023年还推出了富有哲理性的励志栏目《卷首语》,开了中国报纸没有卷首语的先河。版面的美观度和含金量是纸媒的基础面,也是纸媒的生命线。在版面编排上,本报投读者所好,或在时令节序上,或在重大节日上大做文章。在封面包装上,一年一个新面孔,每期呈现一个新面貌,令人耳目一新。《作家》栏目刊登的稿件大多是本土作家的精品力作,大部分作品得到了名作家和广大读者的充分认可。本报精心编排打造的《拍客》栏目,既美观又大气,反映出了宜春的新气象新变化。2022年,为展示全市各县(市、区)十年来的发展成果,本报隆重推出了多个图文并茂的特刊,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为体现本报的编辑实力,同年4月特别出炉了《人间四月天》特刊,受到了中国作协领导和同行的充分肯定,也赢得了宜春读者和全国报刊收藏爱好者的青睐。在编校质量上,本报一贯坚持“三审三校”原则,既为报纸质量负责,也为读者朋友负责,因为我们的荣誉不会永远停留在曾经荣获全省报刊编校质量奖上。
三十一年来,宜春市委(撤地设市前叫地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的倾心扶持,以及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给了本报极大的前行动力,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但休刊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停止前行的脚步,本报将以另一种形式继续与大家握手!要相信,我们的使命永远在路上,今日的惜别,是为了永远的握手!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一诗中写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但此时我却要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是为了永远的握手。”我们不相信眼泪,因为眼泪是懦夫的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彩故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目标。我们将重整行装再出发,补精神之钙片,强奋斗之筋骨,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继续奋楫前行,笑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