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话龙


文/谌德斌

岁月轮回,时序更替。当时光悄悄从手指缝间滑过,我们还来不及慨叹光阴匆匆之时,不经意间,癸卯谢幕,甲辰上任,生肖龙腾云驾雾,摇头摆尾地朝着我们呼啸而来。

在中国的传统十二生肖中,龙这种动物是不存在的。尽管我们谁也没见过真龙,但正如一首歌所唱的那样:“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

早在战国时代,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写下了不朽诗篇《涉江》,诗中唱吟:“驾青虬兮骖白螭……”其中虬、螭都是龙类,虬是有角的青龙,螭则是无角的白龙。大意是说:用有角的青龙驾车,两边配上没角的白龙。

“龙”在说文解字中的注释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辰”时,指早上7时至上午9时,民间传说此时正是群龙行雨的时辰,故“辰”同“龙”搭配,称为“辰龙”。

作为神化的龙,是在宋、明时期定型的。文人将龙描述为“三停九似。”三停是指从龙头至胳膊,从胳膊至腰,从腰至尾尖的身段是相等的。九似指的是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磷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历朝历代不断衍生发展,日臻完善,成为如今神圣威武、让人敬畏的样子。

中国地大物博,山川峻美。带龙字的地名不少,山东有龙口,江西有龙南,也有名叫龙潭的乡镇。

龙口属山东管辖县级市。民间传说古时在某片海域,蜃龙从口中吐出的龙气可以幻化成亭台楼阁,海市蜃楼的奇幻美景。当地百姓称这样的地方为“龙口”。龙口粉丝以“丝条均匀、质地柔韧、光滑透明”而著称,龙口粉丝可以凉拌成麻辣粉丝,也可以煮食,成为人们舌尖上的一道美食。

龙南则是江西客家人聚居的大县,素有千年客家古邑之称。这里民风淳朴,耕读传承,文商并重。在这座龙的城市,龙的文化、龙的精神蕴含于工、农、商、学,无处不在。龙南,一座以龙命名的城市,源于客家之“根”,挺起发展之“脊”,注入文化之“魂”,如今正奔向未来,实现繁华之“梦”。

龙姓也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可追溯至古老神话传说,发祥于河南、湖北、山西等地。春秋时有龙子,战国时有魏将龙贾,秦末楚将龙苴。今有台湾作家龙应台,前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

带有龙字的人名更是信手拈来,香港影视演员李小龙、成龙、梁小龙,台湾武侠小说作家古龙。

关于龙的成语也不少,比如:叶公好龙、画龙点睛、望子成龙、龙飞凤舞、龙马精神……

成语“叶公好龙”出自汉代刘向《新系·杂事》一书,书中描述:“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居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意思是说,爱好某件事物,其实并非真喜欢爱好。多为贬义。

成语《画龙点睛》出自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卷七》,书云:“张僧繇,吴中人也。所画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点晴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见二龙乘云腾去上天,而未点晴之龙却见在。”这则成语多形容惊警之笔,用于关键之处,使之越发生动传神。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耳熟能详:“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蛰”,民间传说经过冬眠的龙,到这一天会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

龙在中国民间自古就认定为吉祥之物,是主管降雨的尊神。农历的二月二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全国各地大都已进入雨季,如今来说是一种正常的自然规律。但在古代,老百姓认为这是龙欲升天的日子。播撒甘霖,滋润万物是龙的功劳。

久而久之,龙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有增无减。故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民间盛行当天理发的习俗。这一天理发店生意红火,顾客盈门,人们都想取“龙抬头”之意,讨个喜庆吉利的彩头。

在今山西、陕西两省交界处有一处黄河大峡谷——龙门,这里流传着鲤鱼跳龙门的美丽传说。据传“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可是“登于不上者,点额曝腮,指伤其额”。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唐代诗人李白专门为此写了一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龙门也由此有了更多的涵义。科举时代人们便把“进学中举”比喻为“鱼跃龙门”,象征着上榜者一跃而身价倍增。千百年来,一个个美丽传说从龙门跃出,伴着黄河水,在华夏大地流淌……

早在几千年前,古代越人就以龙为图腾,每逢祭日,他们会举行盛大的图腾祭。人们争相划着刻有龙图腾的独木舟,在江河上竞渡追逐,同时把祭品投入水中祭祀龙神。春秋、战国、汉代、南朝、隋唐……虽朝代更迭,但这种民俗活动愈加得到广泛普及,并约定俗成在五月初五举行,百舸争流,场面盛大,观者如云。

端午划龙舟实际上是古代一种具有浓郁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体育娱乐活动,和纪念诗人屈原联系起来,只是人们后来衍生的又一个美丽传说。

舞龙俗称“玩龙灯”。宋代吴自牧撰《梦粱录》记载:“草绕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至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因为龙身密置灯烛万盏,所以民间通称之为“玩龙灯。”

舞龙约起源于汉代,西汉董仲舒撰《春秋繁露》就有“舞龙”的记载。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注引《魏略》说:“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由此可见,在三国时期,舞龙这项活动在士大夫眼中已很有地位。后逐渐流行全国各地,成为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玩龙灯呈现空前热闹之势。

社会嬗变,时代发展。这一民俗活动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弘扬。曾记得小时候,每逢春节期间,我也会跟随村里的舞龙队乘坐拖拉机去四里八方同宗同姓的村庄舞龙灯。夜幕降临,舞龙队一进入村庄,锣鼓喧天,鞭炮鸣响。我们的舞龙队会在当地有威望族人的引领下,先进入宗祠祭拜,然后挨家挨户擎龙巡屋。巡屋途中,不时要进行几个回合的滚龙表演……呐喊声,喝彩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不绝于耳,回荡在村庄的夜空,擎龙活动进入高潮……擎龙队伍中途稍作休息,当地族人会煮上热气腾腾的肉面,或以好酒好菜款待,让我们这些人享受宾客般的待遇……那热闹的场景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被视为皇权、吉祥和神秘的象征。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常可见到龙的形象,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你若是在雨季参观北京故宫,便会目睹到故宫太和殿“千龙吐水”的壮观场景。所谓“千龙吐水”是指太和殿外聚集的雨水,通过排水系统“螭首”吐出的情景。在太和殿的台基外部,栏板之下,排水口被雕刻成一个个兽头模样向外伸出,它们大口张开,上吻高抬,眼窝深陷,眼珠突出,额顶突起,上生两角,这其实是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螭。据统计,太和殿的三层台基上共有1142个汉白玉螭首。

在故宫,人们还可以看到数不清的与“龙”相关的装饰,涉及雕塑、彩绘、贴金等多种工艺。看网络视频介绍,仅太和殿一处,自上而下,由外到内,有关龙的装饰多达一万四千多个,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奇观。

位于陕西咸阳乾县乾陵的东北角,耸立着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无字碑,碑额未题碑名,只在碑首雕刻了八条螭龙,巧妙地缠绕在一起,鳞甲分明,筋骨裸露,静中富动,生气勃勃。无字碑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约98.8吨。无字碑之所以被称为“无字”,是因为其没有任何文字记录。因而这无字碑成了历史上的一个迷团。逝者如斯夫……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这样唱道:“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光……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

龙的威武形象,尊贵身影深入到我们寻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前不久,我随旅游团去婺源、景德镇二日游。在婺源道观圣地至真观门楼后面的一方天井中,只见天井内水清如镜,水底下盘卧着一条青龙,形态逼真,其神韵呼之欲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的佳句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和体现。置身至真观圣地,梵音飘渺,云烟缠绕,心境豁然,禅意顿生!

参观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在一陈列室我有幸欣赏到一尊绘有十二生肖的陶艺彩瓶。十二生肖的图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中龙的生肖图案犹为传神逼真,夺人眼球,让我驻足留连,啧啧称奇。见此宝物,我赶忙掏出手机,按下快门,拍下这让人心动的陶艺珍品,分享到朋友圈……

赤兔追风千里志,金龙拱日万家春。龙年已至,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龙的风骨,彰显龙的气度,弘扬龙的精神。

你看!中华民族这条古老的东方巨龙,正以龙腾虎跃的豪迈气势和亘古未有的拼搏精神、昂扬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遨翔在五洲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