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油气输送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划分标准探讨

表1 输油管道人员密集型高后果区划分表
不合理。很多地方工厂周边有住户,上百人工厂算作一户,而居民住户通常三五人,这样明显不合理。实际识别过程中发现,工厂周边住户基本就在这个工厂上班,工厂个人和附近住户是同一波人,这样也会存在重复计算情况。一些仓库或者关停厂房,没有人员聚集和居住,不应该计算在内。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村庄住户都已经搬迁到城市工作生活,没有搬迁的住户平时都到城市打工,住户房屋经常处于闲置,有的已经废弃。统计户数并不能真正反映实际情况。户数统计既有不合理地方又有难以统计情况。
高后果区影响主要考虑的是人,尊重人、尊重生命,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高后果区a、b、c类都属于人员密集型高后果区,并非建筑、厂房密集型高后果区,本质还是体现对人员影响。为了更加明确划分高后区等级,可以将户数折算成人数,常按照每户3.2人进行统计[11]。
建筑场地设计中住宅平均每户人数3.1人至3.5人,可供参考,也可以查询当地人口调差报告,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数值。人口密集型Ⅱ级高后果区b类是100户以上,按照最高计算要达到350人以上。
人员密集型Ⅲ级高后果区相比人员密集型Ⅱ级,级别更高,人员要求也应该更多。人员密集型Ⅲ级高后果区要求四层及四层以上楼房普遍集中、交通频繁、地下设施多,这几项应理解为同时具备。高后果区考虑的对人的影响,四层及四层以上楼房普遍集中考虑是人员居住密度较大,人员居住密度较大必然与生活相关的交通和地下设施就会多。单独的交通频繁和地下设施多都不应该划到人员密集型高后区。因此综合考虑可以按照150户划定为人员密集型Ⅲ级高后果区,考虑人员的流动性,将500人以上确定为人员密集型Ⅲ级高后果区。
对管道中线200米范围内的市郊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发展区等都按照人员统计,开展管道高后区调查统计人员情况,满足350人以上500人以下的区域划定为人口密集型Ⅱ级高后果区b类。人员密集型Ⅱ级c类按照规范是50户以上的村庄、乡镇,c类是人员密集型高后果区最低级别,从安全管理角度应该取最低值,以150人为划定标准。以人为本,以管道对周边人员的影响为出发点,按照人数划分人员密集型高后果区等级,如表1。
以人员数量划分高后果区等级可以规避工厂、企业、商场等按照户数统计不合理问题,排除无人居住的空房、仓库、废弃的工厂,更加符合人员密集型高后果区识别、划分的本质和初衷,便于操作和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