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输送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划分标准探讨


图1 管道与周边建筑位置图

图2 管道周边情况航拍图

图3 管道穿越农田上的高速公路图

二 特定场所的高后果区识别

《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GB 32167-2015中6.1.3规定了两类特定场所。除三级、四级地区外,由于天然气管道泄漏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潜在影响区域[11]。特定场所Ⅰ:医院、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监狱、商场等人员疏散困难的建筑区域;特定场所Ⅱ:在一年之内至少有50天(时间计算不需要连贯)聚集30人或者更多的区域。例如集贸市场、寺庙、运动场、广场、娱乐休闲地、剧院、露营地等。这两类特定场所是针对输气管道的,应该列为三类、四类地区中,但是没有明确具体按照三类还是四类管理。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过程中也经常遇到这两类地区,依据现有的国标规范按照户数进行统计,无法列入高后果区。实际情况是这些地方人员比较密集,属于人员密集型地区,且不易疏散。一般的小学也有上百人,中学和医院一般几百人到上千人,养老院、监狱人员也比较多,而且不易疏散。特定场所人员众多,发生事故必然造成很严重的后果,符合高后果区的定义,因此输油管道途径这些地区,也应该按照高后果区管理。

输油管道途径特定场所Ⅰ、Ⅱ,不能以场所类型来划分高后果区级别,而应按照场所的人员规模来划分。学校、幼儿园规模不一,人员差别比较大,小的幼儿园、托儿所可能有10人到30人,中学几百到上千人,大学几千到上万人。城市郊区商场不一定比村镇集贸市场人多。因此特定场所应统计人流量,按照人员数量划分高后区级别。

例如某成品油管道经过一乡镇小学,并穿越一条省道,管道中心线200米范围内,有4层教学楼一栋,农业合作社4层办公楼一栋。居民约20户,建材加工厂一家约60人,8家瓷砖展销店及仓库,约50人。学校在校学生约500人,教职工、司机、门卫、保洁等后勤人员约80人。管道位于教学楼南方120米,学校操场改扩建,管道位于学校围墙里面,操场下面,操场是沙土路面,未做硬化。位置详图如图1,航拍图如图2。

按照《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GB 32167-2015中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分级表,该地区四层楼房只有两栋,不够普遍集中;从图2可以看出省道的交通状况,往来车辆不断但也不算很频繁,地下设施有电缆、输水管道各一条。该地区商户8户,生产加工厂1户,农业合作社1户,因此不符合规范中的a类高后果区,也不符合规范中b类高后果区。该地区属于乡镇,按照规范c类高后果区聚居户数应在50户以上,居民、商户、工厂、合作社、学院共计31户,也不符合c类高后果区标准。管道穿越省道,符合规范d类高后果区,属于最低级别Ⅰ高后果区(交通设施类)。

同样是该成品油管道穿越某高速公路,周边是农田,200米范围内无其他建构筑物,按照规范应识别为Ⅰ高后果区(交通设施类),如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