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安全生产法》 提升油库安全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


表2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影响影响因素

图2 工作动机与工作效率关系

2 基于新《安全生产法》下油库安全管理措施

人是安全管理的出发点,也是最终落脚点,新《安全生产法》中着重提出了将“安全生产责任制”改为“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不仅是对安全生产责任的进一步落实分解,也是要求增强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引导员工完成三个阶段的蜕变,第一步是“要我安全”,通过从各项规章制度及作业规范上严格要求员工遵守油库安全管理规定,这也是对员工最基本的安全要求,但这是一个被动接收的过程,未能体现员工主观能动性;第二步是“我要安全”,在这一阶段,通过采取相应管理措施,激发员工安全管理主体意识,变被动为主动,进一步营造油库安全生产执行文化;最后一步是向着“安全我要”转变,通过完善三级培训体系,实践培训与理论培训并重,开展“岗位同质化”专项技能培训,不断壮大“一专多能”技能人才蓄水池,为更多人员承担管理职能提供坚实技术基础,打造油库安全管理共同体,最终建立起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2.1 建立长效、实效双重预防机制

为避免现有双重预防机制体系仅仅“管一时”的短实效性,在长时间内油库现有风险管控分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基础上不能发现新问题或更多潜在隐患时,通过借助安全相关专业经验丰富专家学者力量以此提升辨析水平,充分辨析危险点及潜在危险源,提出指导意见,全方位了解油库抗风险能力,及时更新长效安全预防机制组成部分,做好相应风险管控措施,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此外,通过多频率开展同行业、近似行业间交叉安全治理全面、专项交流,及时借鉴、汲取兄弟单位优秀治理体系方法与经验,开展全员安全风险隐患辨识管控常态化活动,人人都是安全员,摒弃油库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只在少数关键安全管理人员身上的想法,引导员工主动作为,前移安全管理的关口。

2.2 加强员工心理建设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6]中指出影响人行为因素主要分为两类,即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激励因素主要表现在能够提升人工作满意度的方面,保健因素则体现出人的不满情绪(见表2)。国有企业员工在保健因素中工资、工作环境、个人生活等方面,可以使员工达到基本满意程度,但这些条件令人满意并不能使员工产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处于一种无不满同时也无满意的状态,因此需要在激励因素中寻找能够提升员工积极性的影响因子,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研究证实[7](见图2),工作动机激励与作业积极性、工作效率也呈现正向相关的作用,大致呈现一个倒U型的关系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能够匹配最优的工作积极性及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看出,工作内容越简单动机对工作积极性及效率的影响越强,工作内容越复杂,动机强弱对其影响程度也就越微弱。因此,通过开展行为激励,营造良好安全氛围,关注员工成长,对综合表现优异员工实施物质奖励,举行先进表彰仪式,增强作业人员工作积极,激发员工安全管理主体意识,帮助员工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维转变。

2.3 加强作业人员“同质化”管理

通过鼓励、激励作业人员多岗位、跨工种上岗,开展作业人员“同质化”管理,将原有单一作业工种分队混编,形成各同质化作业分队(见图3),培养员工“一专多能”复合工种操作能力及对突发事件应急事故的处置能力,推动协同配合作业,打造油库一体化发展模式,提升整体工作效能。降低当作业人员发现安全问题时由于“心有余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