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青壮年外出务工越来越多,景县龙华镇后秦旺村面临地谁来种、怎么种的难题。为此,他们做出积极探索——

土地托管“托起”农民稳稳的幸福


本报记者 贾冽 李红丽 王鑫浩

12月25日上午,景县龙华镇后秦旺村村委会办公室里,点钞机哗哗作响。随着花名册上一个个红手印的增多,桌上一沓沓钞票逐渐减少。50户村民领到了几百元至上万元不等的土地托管金。

83岁的老党员马维新双手颤巍巍接过一叠嘎嘎新的钞票,小心翼翼揣进兜里,一张满是皱纹的老脸乐开了花。5499元!他真没想到,一季秋玉米就能拿到这么多钱。“看来把地托给村里,俺做对啦!”

马维新家有11.16亩耕地。随着年老体衰,他先前只能把土地承包给别人。承包费不高,还逐年“缩水”,从每亩每年300元降到200元。土地收入微薄,老两口生活也日渐拮据。“花一分钱,都得算计!”马维新很无奈,“可在俺们这块儿,包地都是这个价。总不能让地荒着呀!要不,一分钱也拿不到!”

这种情况,在后秦旺村并不鲜见。

后秦旺村现有耕地1871亩,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村里总共1159人,16至60周岁劳动力人口只有510人,而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却占了多半。他们的地谁来种?他们的生活怎么保障?

2020年秋,村“两委”班子反复考虑,作出一个“大胆”决定:由村党支部书记李长河全额垫资,成立合作社,为村里40多户丧失劳动能力的年老村民提供土地托管服务,统一种植小麦、玉米。合作社全程负责耕、管、收、售。所得收益扣除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支出和必要人工成本后,按每户地亩数平均分给入社农民。

这个决定一出,后秦旺村就炸了锅——

“十里八乡没这么干的,能行?”“办法听起来不错,可总觉得心里没底儿。”

“俺觉得悬乎,真的一分钱不用掏?”

……

宋俊山是一名退伍老兵,俩闺女远嫁他乡。虽然种地越来越吃力,可对村里托管土地的做法,他老伴公开唱反调:“咱侍弄了几十年地,自己干怎么也比别人用心。”

这话说出不久,宋俊山在准备耩小麦时突发脑梗。为了筹措住院费,老伴只能把年初买的种子、农药、化肥和土地打包“处理”给合作社。半年后,合作社分钱,宋俊山家7.9亩小麦分到6300多元。还了治病欠账,还有部分盈余,宋俊山的老伴逢人就说:“这下俺信啦!要不是村干部们帮忙种地,俺家这坎儿就过不去了!”12月25日,宋俊山又领到一笔卖玉米的钱,全年纯收入突破10000元。

马维新在加入合作社后,一年两季共收入15000多元,觉得特别知足。“俺老伴上次去城里看病,和老乡闲聊时说起这事儿,人们都羡慕得很,还说要来村里取经哩!”

前有车,后有辙。村里几个年轻人也来找李长河,希望加入合作社。

这些人大多在外打工或搞自主经营:宋铁柱在龙华镇卖建材,种地和生意不能兼顾;张海昌在北京打工,收麦收秋往返路费就让他心疼;张洪良常年在外包工程,浇地、打药都得找人帮忙……

大伙儿表示:土地托付给村里,心里觉着踏实。哪怕掏点托管费也合适。何况将来自己干不动了,同样能享受免费托管政策。

为此,村干部专程外出学习,在征求县农业农村局意见后,决定接收自愿入社的青壮年农民土地,收取其纯收入的6%作为托管费。托管费用除了用于几个管理者的不定时日工资发放外,剩下的全都留给村集体。

李长河说,集体经济壮大了,这种兜底保障式土地托管模式才能健康运转下去,下一任、下下任村班子干起来才更顺手。“再说啦,土里刨食也不是长久之计,得让年轻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出去挣大钱,乡亲们才会更富裕。”

后秦旺村实行土地托管,化解了种地难题。老的少的都满意,这种土地托管模式赢得了全村支持。2021年4月,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原班子5个人都全票当选。

今年麦收后,248340元的土地托管收入,让入社群众吃了“定心丸”。12月25日,173577元秋季土地托管金的发放,让村民们幸福感“爆棚”。乡亲们都说,当初入社入对了,这届班子也选对了。希望他们几个人一直干下去,带着大伙儿蹚出一条更富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