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年·重要论述
1980年10月17日
邓小平在会见法国总统德斯坦时说:德斯坦总统提出的“多极政治”是客观现实,多极需要联合,这里面没有什么头头,也不需要一个什么条约,但需要相互协调行动,协调政策。美国和欧洲的关系只能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在谈到中国的国内形势时说:中国是在变化之中,是在朝健康的方向发展。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还有一段徘徊时期,徘徊中也有前进。真正转折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确定了我们的方向、路线。这条路线的核心是将工作重点转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国内有些人曾担心我们的现行路线能否稳定和延续下去。现在我们可以说,这条路线会持续下去,因为只有这条路线符合我们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1988年10月17日
邓小平会见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时谈到,要用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他指出:每个社会主义国家都要独立思考。每个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间的情况都是千差万别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把生产力搞上去,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我们要用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实践,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让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确实比资本主义好。
1993年10月18日
江泽民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全党要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他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这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也是这样。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越是加快改革开放,越要重视农业、保护农业、加强农业。要真正地而不是表面地、实际地而不是口头地、全心全意地而不是半心半意地加强农业这个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依靠农业积累发展工业的战略是必要的。现在条件不同了,应该调整结构,包括调整基本建设投资、财政预算内资金、信贷资金结构。宁肯暂时少上几个工业项目,也要保证农业发展的紧迫需要。特别要保证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保证贫困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有较快地进展。在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安排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安排工农业两大门类资金投放的比例。
他谈到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主要任务时指出:当前深化农村改革,应以培育市场主体、健全市场体系、加强宏观指导和对农业的保护为主要内容,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必须长期保持稳定,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他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大力发展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他指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走高产、优质、高效的道路。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势在必行的深刻变革,也是农村经济工作指导方针的一个战略性转变。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这是关系农业稳定增长,增强农业后劲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篇讲话以《要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为题,收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