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一位农民工的“诗和远方”
——访我市“工地作词人”韩广义



本报记者 夏晓婷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衡水市区的建筑工地上,53岁的农民工韩广义就有属于他的“诗和远方”。因为热爱,他坚持歌词创作近10年,创作出近200首歌词。“思念像雪花一直在飘,落在长城岭那条滑雪道,那次我和你云顶的拥抱,让雪中的记忆一直缠绕……”由他作词的这首《有雪的日子真好》,前不久入选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第三届优秀音乐作品。近日,记者连线韩广义,采访这位“工地作词人”。
韩广义是桃城区赵家圈镇人,自小喜欢诗歌,学生时代就开始写诗。他原本在家务农,后来妻子坐月子期间落下病根,失去劳动能力,为了挣钱养家,他把几亩农田托付给乡亲,带着妻儿踏上了打工路。
来到衡水市区后,韩广义在建筑工地当水暖工。他每天早上6时到工地干活儿,中午回出租屋照顾妻子,下午继续工作直至晚上6时。生活上的窘迫没有浇灭韩广义对诗歌的热爱。生活中的小细节,时时触动着他的心,他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诗歌创作。只要产生灵感,他就会立即在手机、烟盒、废纸上记录下来,留待第二天整理思绪,将闪烁的思想火花变成诗。
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韩广义在网络上看到深圳慈展会征集歌词的启事,于是尝试着将自己创作的诗歌改成歌词投稿,没想到竟然有两首入选了“十佳歌词”。从此,歌词创作成为韩广义激情的着力点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突破口。每天下班回到出租屋,照顾完妻子后,韩广义便“活跃”起来:他用被子蒙着头,打开手机或学习作词或记录灵感,或用手电筒照着,在纸上写歌词。睡梦中忽然来了灵感,一醒来就要赶紧记在纸上。有时他干活得空儿,想到了一个恰当的词,也赶紧掏出笔来记下。尽管有时他被妻子或者工友称为“痴人”“疯子”,但他仍“痴心不改”。
“由于咱以前种地,从未接触过歌词,只能用手机上网学习有关歌词创作知识。”工作之余,韩广义还把工地上的生活写进自己的歌词里,“我熟悉汗水的味道,却躲不开太阳的炙烤;我熟悉工棚外月光的味道,却躲不开思念的缠绕……”“一身工装穿过春秋,流血流汗也从不低头,高楼大厦从我脚下长高,身后万家灯火让我觉得还挺富有。”……工友们看到他创作的歌词,大呼“想不到”。
渐渐地,韩广义的执着和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妻子和儿子对他创作歌词给予理解和支持,儿子长大后,还学习了视频剪辑,为由韩广义作词的歌曲制作了大量MV。在家人的鼓励下,韩广义更加专注于歌词创作,近10年来创作了各种题材歌词近200首,并在全国各类歌曲征集中多次获奖,部分歌词作品发表于《词刊》《燕赵词作家》《儿童音乐》等期刊。2021年,韩广义作词《童年的小脚丫》获2021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新华社全媒体编辑中心、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唱响百年”爱国主义原创歌曲征集优秀作品奖。他先后成为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河北省音协会员、河北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
去年,得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第三届音乐作品征集启动,韩广义想创作歌词投稿。他上网搜索关于冬奥会的素材,酝酿好几天,一直没有灵感,底稿推翻了一次又一次。一天晚上,韩广义在工地加班,回到家已经21时多。做饭、吃饭、收拾屋子……不知不觉到了凌晨,就在他冥思苦想时,扭头看见窗外下起了大雪,望着纷纷扬扬的雪花,灵感瞬间涌上心头。为了不影响妻子休息,他蹑手蹑脚下了床,坐到客厅的小桌前,借着手机的微光,用了大概半小时,创作完成了歌词《有雪的日子真好》。第三届冬奥音乐作品征集活动最终评选出9首冬奥优秀音乐作品,由韩广义作词的《有雪的日子真好》榜上有名。
韩广义说,写诗、创作歌词不是为了名利,只是为了梦想,这样的生活对他来说才是有滋味的。关于未来,韩广义表示,他会创作更多歌词,为生活而歌,为时代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