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头雁”领航 下沉服务

市计生协努力创建优生优育“四级普惠网”


本报讯(记者赵松 通讯员靳志强)近年来,市计生协在省计生协和市卫健委党组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省率先依托市妇幼保健院创建了省级优生优育指导中心,同时要求各县(市、区)妇幼保健院相继挂牌建立了县级优生优育指导中心,并通过“空中课堂”“云课堂”“直通车”“三下乡”等形式,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普惠网”,让全市广大育龄群众实现了公共资源共享、健康知识共享、发展红利共享、美好生活共享。

坚持实际出发,创新思路。市计生协从我市实际出发,突出指导中心的专业咨询、技能培训、育婴服务、康复治疗等特点,创新理念,开拓思路,借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新院区发展之势,争取省级资金20万元,市妇幼保健院投入6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建成综合型优生优育指导中心,不仅建立了九个功能区和相关附属设施,还建有富有本地特色的婴儿游泳抚触室和儿童运动康复区,深受群众欢迎。

坚持民有所需,我有所为。农村特别是交通不便偏远地区,仍有部分育龄群众缺乏孕期保健、生殖健康、科学育儿等优生优育知识,未享受国家给予的一定免费检查项目(如叶酸补服、唐氏筛查等),婴幼儿出生缺陷甚至母婴死亡的发生率还很高,广大育龄群众对优生优育服务有迫切需求。市计生协坚持以一切为了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倾听民声、体察民情,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困难。他们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优化生育政策的决定》和《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利用市县指导中心传播健康理念,提高健康素养水平,满足育龄群众“孕得好、生得好、养得好”的“三好”愿望,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家庭和谐幸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头雁”领航,“雁阵”紧随。市计生办聚焦建立优生优育指导中心服务体系,努力在资源融合、多层级服务上创模式、求突破、见实效。他们不断延伸服务链条,拓宽服务内容,提升“五到位”(即:宣传教育到位、群众意识到位、关爱关切到位、排忧解难到位、发挥作用到位)服务水平;充分利用我市计生协改革成果,全面推行1+11+X(市、县、乡)联建优生优育指导中心模式,努力创建优生优育“四级普惠网”,实现了市、县、乡、村级服务全覆盖。截至目前,争取省级资金40万元,建成省级项目点3个;自投资金45万元,建成市级项目点11个,乡镇项目点114个。各级指导中心为待孕夫妇、怀孕妇女、0至3岁儿童、残疾儿童“五个一百”人群提供健康检查、孕期保健、科学育儿等优生优育减免费服务,受益群众达5000余人。

坚持线上线下,最大普及。市县指导中心加大线下孕期体验培训,为新生儿家长提供科学育儿培训、亲子活动指导等服务,提升家庭照护技能水平。指导中心还创建线上服务阵地,构建网上“一站式”服务模式。他们每周开办一次孕健康知识“云课堂”,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宣教方式,讲解生殖保健和科学育儿知识,不断丰富宣传内容和宣传方式,传播健康理念,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同时,组建了县乡村健康指导员队伍,通过微信、公众号、工作群,组织适龄人群参加“优生优育进万家”网上培训班,授训达5000人次,打通了宣传的“最后一公里”,为推进健康衡水行动贡献协会力量。

坚持服务下沉,普惠共享。他们与市妇幼保健院专家组成“三下乡”服务小分队,开办“直通车”,走进乡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开展形式多样地优生优育指导活动。他们根据孕妇的身体状况提出合理建议,引导大家关注自身健康,自觉接受正确的育儿理念和方式,实现家庭幸福美满目标。两年来,他们先后深入11个县市区的23个乡镇、村(社区),为群众提供便利的就医方式,为医患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市优生优育指导中心投入专项经费两万元,定制优生优育宣传册、免费优生检测知识保健手册、体温计、幼儿绘本等服务包,免费发放给育龄群众。

坚持督导调研,确保实效。市计生协始终把项目全周期运作、全过程监管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事前调研、事中督导、事后评估,强力推动项目落实见效。他们结合县级工作亮点,严格做好项目的前期考察指导工作,精心筛选项目,科学评估项目的可行性,认真填报项目文本,及时沟通反馈项目信息;严格执行《河北省计生协项目管理制度》,组织实施项目内容,有重大调整事项,及时报请省计生协批准;定期对项目点进行监管督导,督促项目进度、运作程序、资金使用、管理服务等内容,确保项目实施规范、有序、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