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医师 铭记事迹


天津市海河医院抗疫一线工作者

市海河医院呼吸科副主任

于洪志

今年8月19日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日前,市卫生健康委组织召开天津市第三个中国医师节大会,号召全市医务工作者进一步弘扬抗疫精神,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今年以来,举国上下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广大医务工作者不畏生死,不辱使命,在津沽故里、在荆楚大地间书写医者华章,铸就逆行丰碑,用实际行动诠释一名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他们中有闻令而动,出征驰援湖北,远赴非洲两国,为当地抗击疫情作出贡献的医务工作者;也有留守津门,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守卫着一方人民身体健康的白衣天使;还有在流调现场寻找疫情的蛛丝马迹,在实验室里寻找病毒隐身场所的“福尔摩斯”,为全面疫情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谨以此报道,致敬医师榜样,铭记感人事迹。

出征

“梦之队”携手非洲共抗疫情

“病毒无国界,抗疫无国界,每一名专家是医者,更是使者。”中国政府向非洲国家派出的第一支抗疫医疗专家组组长、天津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刘筠说。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带来了危害。非洲国家向中国发出了援助请求,由国家卫健委组建、天津卫健委选派的中国第一支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12人于4月16日凌晨奔赴布基纳法索,开启了国际医疗救助。

布基纳法索地处沙漠边缘,资源匮乏。4月的气温常常40多摄氏度,停电也时有发生。高热酷暑、基础设施差、多种流行病肆虐、时局动荡,所有这些都时刻考验着医疗队员们。刘筠带领的天津援非医疗队专家们深入疫情一线,马不停蹄地走访、调研、培训,每天与各种人群接触,工作场景中的社交距离也常常被热切的交流所忽略。定点医院、新冠分诊区、隔离病房、病区改造项目工地……到处都留下了中国专家的足迹。“在定点医院,我们的专家现场解决了困扰当地医生一年多的影像设备制动复位问题。”刘筠说,面对非洲同行不间断的专业提问,他们有问必答,有问详答,倾囊相授。由于当地医生提问过于踊跃,每次的培训交流都会多次延时,被当地同行称为“马拉松”式的培训。此时,对中国专家们的体力消耗也确如一场马拉松。

在圆满完成布基纳法索的援助任务之后,刘筠又带着这支医疗队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于4月30日转赴科特迪瓦。“科特迪瓦是西非地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较多的国家之一,其中98%的病例集中于首都阿比让。我们抵达阿比让时,当地疫情仍处于胶着状态,整个地区只有一家实验室进行核酸检测。”刘筠说,“5月的科特迪瓦气候闷热潮湿,队员们每天都在免费‘蒸桑拿’。”

工作初期,部分当地接待人员对于专家组的工作目的不甚了解,出于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本应公开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我们积极与对方沟通,讲究方式方法,与对方充分分享中国经验,逐步取得了对方的信任和高度认可。”刘筠说,随着市场开放、逐步复工,当地疫情始终在高峰波动,专家组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定点医院、集中隔离点,以及当地疫情最为严重的社区诊所进行调研。

在非期间,专家组实地走访、调研,与政府部门、医疗机构、世卫组织、红十字会等人员座谈,举办了19场专业培训,开展技术指导190次,培训人员1000多人。专家组依据我国的抗疫经验,结合布、科两国实际情况,分别向两国卫生部提交了详尽的、量身定制的万言工作报告书。布基纳法索传染病学知名专家乔治博士称专家组为“梦之队”,科特迪瓦政府为专家组颁发了荣誉证书,表彰中国专家团队在抗疫工作中对他们国家作出的突出贡献。

此次援非抗疫医疗工作,对医疗队的每名队员而言都将终生难忘。作为队长,刘筠更是如此。“中国医生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服务于非洲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患难见真情、共同抗疫情’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助力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刘筠说,“作为一名医生,有幸参与,理应全力以赴。”

坚守

“只要我在,我第一个上”

“如果病毒传染性强,扩散迅速,疫情发生,我们要义不容辞地冲在最前面。”作为一名医生,他深知“生命之托,重于泰山”,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作为党员,危难当头,他以身作则,逆行向前,更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初心”和“使命”。他就是天津市海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于洪志。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天津市海河医院被确定为收治此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定点医院。面对严峻的形势,为了提早对这种新发传染病进行分析、研判和防控,1月中旬,于洪志取消了与家人共度新年的计划,开始了疫情防控的前期准备。专家组连夜召开会议研讨疫情应对方案,认真学习诊疗方案,与武汉肺科医院的专家进行交流,请教诊治经验……于洪志与感染、院感、重症、急救、护理、检验等专家一同制定了我市的疫情防控方案。

“1月21日,天津市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确诊,我与17名医生35名护士一同进入红区。”于洪志回忆,每个人迎着严寒从家中赶到医院,毫无怨言,风雪无阻,开始了临床救治工作。1月22日,一位女患者初入院时只有低热症状,情况平稳,但在住院后第二天早晨,突然高烧到39摄氏度,躺在床上不吃饭也不说话。“前一天还和医生对答如流,情绪良好,第二天就出现这些症状,在排除病情发展的情况下,我猜测很可能是负面情绪过多导致了心理问题。”于洪志说,“于是,我和患者约好,用三天时间,我负责治病,她负责吃好喝好,增加抵抗力,合力把病毒打跑。”仅仅三天,这位患者的病情就明显好转,笑容重新回到脸上。患者出院后,特意送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生命之托,重于泰山”八个大字。这更坚定了医护人员前行的决心。

作为重症医疗队,这支队伍先后诊治33例次重症、危重症患者,其中有进行机械通气、EC-MO、CRRT、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俯卧位通气、深静脉置管,经过努力最后使很多重症患者转危为安。每当遇到留取咽拭子和动、静脉插管、床旁气管镜检查等近距离接触患者的呼吸道、体液标本的高风险操作,于洪志都冲在前面,就这样在红区坚守了38天。身为党员、支部书记的于洪志常说:“只要我在,我第一个上。”

在于洪志也被确诊感染后,津城百姓们牵挂着他。“都说我们舍小家顾大家,我也感受到了大家的爱。不负大家的关心关爱,不负我战友们的精心医治,治疗痊愈后,我又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于洪志说,“我将继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卫津城,无怨无悔。”

防控

每一次检测都与病毒“短兵相接”

“每名队员从红区完成工作出来时,脸上都留下口罩的勒痕,手掌的皮肤都被捂得泛白,身上的工作服早已湿透,但是每位队员都毫无怨言,短暂休整之后又精神饱满地投入到下一次战斗中。”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生物检测所杨东靖回忆起和队友们并肩战斗的日子,仿佛历历在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杨东靖和他的同事们始终奋战在天津市抗击疫情一线,从事新冠病毒实验室检测工作。

2020年1月30日,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向各省市疾控中心发出紧急驰援湖北的消息。当得知湖北疫情前线急需新冠病毒检测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有着十余年实验室检测经验的技术骨干,杨东靖立刻主动请缨支援湖北。天津市卫健委和市疾控中心紧急组建了天津市第三批支援湖北疾控检测队,由杨东靖担任领队。1月31日,检测队人员、物资、装备就集结完毕,出发前往湖北恩施,支援当地新冠病毒实验室检测工作。

2月1日清晨,经过连续17个小时的辗转奔波,天津市第三批支援湖北疾控检测队到达恩施。当时正是湖北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刻,医疗队员没有进行休整,当天就投入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中。杨东靖说,“我们虽然不在诊治新冠患者的医院前线,但实验室却是我们与新冠病毒正面交锋的‘战场’。每一次检测都是与新冠病毒的‘短兵相接’。”每天面对成百上千的新冠肺炎检测样本,杨东靖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冲锋在前,身穿厚重的三级防护装备深入红区提取新冠病毒核酸样本,常常一干就是四五个小时。在结束红区高度紧张危险的样本提取工作后,杨东靖和同事们还要继续分工协作,配制检测体系,上机检测分析,直至最终完成新冠病毒样本的检测结果上报,平均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在支援恩施抗疫的53天时间里,天津市第三批支援湖北疾控检测队与恩施州疾控战友共同奋战,共完成新冠病毒检测样本23459份,共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样本214份,单日最高完成了1898份样本的检测峰值,单日最高检测量和总检测量位居全湖北省前列,且检测结果全部准确,无一错检漏检。所有这些检测数据的背后,都是天津疾控人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热血担当。

驰援恩施,天津市第三批支援湖北疾控检测队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为当地病毒检测实验室解决了新冠病毒的检测技术难题,强化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操作,并极大地缓解了当地新冠病毒检测任务的巨大压力,为恩施的新冠疫情防控争取了宝贵时间,使恩施新冠疫情迅速得以清零。

杨东靖说:“此次驰援恩施,我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的坚定决心,全体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救死扶伤的忘我奉献精神,这段经历成为激励我今后继续奋勇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

本报记者 姜凯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