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卫老房子——

宁家大院


宁家大院

人物简介

宁星普(1842—1928)名世福,直隶青县大兴口人。新泰兴洋行经理,天津华商公会会长,天津总商会特别会董。

宁家的大家长叫宁星普,是直隶青县大兴口人。少年时他去东北深山采药谋生,后来回到老家,在一家草辫子房学徒。掌柜的看他机灵又能干,便教给他认字、打算盘、记账。几年后,宁星普开始用马车从青县往天津运草辫子销售给各家洋行,逐渐与天津多家洋行管事的人熟络起来。

在天津英商太古洋行买办郑翼之的保举下,宁星普到太古洋行谋了份看仓库的差事。在洋行工作几年后,宁星普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某年,洋行经理全家回国半年,回来后发现仓库丝毫没变,因此对宁星普愈发信任。此时,英国一家供货商欠下太古洋行一笔150万大洋的货款无法追回,催款的事儿原本与宁星普无关,但他很想借此机会到国外看一看,于是自告奋勇去伦敦讨债。老板喜出望外,当众表示如果宁星普把债讨回来,就把债款的一半给他作为佣金。

在开往英国的轮船上,宁星普恰好遇到英驻天津的领事。他托付这位领事,请他在拜会女王维多利亚时顺便提及太古洋行催款的事。到伦敦后,事情进展得异常顺利。女王亲自过问此事,《泰晤士报》刊发了“一个华人来英讨债”的消息更引起了社会公众的热议。迫于压力,英国供货商不仅还清了欠款,还主动帮宁星普购买了一船毛呢顺路送回中国。回津后,太古洋行经理不悔前约,将欠款的一半交付宁星普。宁星普催债的故事在天津商界被传得神乎其神,后来英商筹建新泰兴洋行,经人推荐,聘请宁星普成为该洋行的买办。

功成名就之后,宁星普担任了天津商务公所总董事、天津华商公会会长等职务。1906年,他和王竹林二人联合呈请直隶总督袁世凯申办商会劝工会,并在天津举办首次“国货观摩展”。观摩展只收土货,不收洋货,展会商品一律免税,得到了各厂家和手工业者的大力支持,大家纷纷选送展品参加展会。展会大获成功,也为宁星普带来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他还做过不少慈善事业——他开设粥棚、办小学堂、办义学;民国时期闹大水,他还买了两船粮食分给灾民。

五四运动爆发时,宁星普已77岁。这位曾任新泰兴洋行买办、天津商会总理的老人,早已淡出社会,将洋行业务交与其子宁奎章经管,宁家大院的一大摊家务,由其侄宁焕章打点。他平时在家,只是品茗读报,或与夫人孙氏话旧叙往,安度晚年。当其得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消息后,怒不可遏地拍案而起,要重返社会,誓与各界爱国志士一起,参加保国护权的五四运动。家人开始劝阻,后见其决心已定,只好由他。当家人让司机将他送往天津市各界联合会时,宁星普激动地说:“现在中国外交失败,国难当头,学生们都豁出命救亡啦,我宁某人有何颜面坐着汽车去摆谱!”最后只好由侄子雇了两辆洋车陪同前往。

大会负责人看到德高望重的宁星普拄杖而至,一方面对其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精神表示钦佩和感谢,一方面劝说道:“您年事已高,有事我们可以向您请教,您就不必亲自来了……”宁泣声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宝刀不老,尚可为国效力,岂能坐视国家受辱、青年喋血?今天若不应允,我即捐躯于此!”

由于宁星普在津门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人脉,故被安排在交际科。工作期间,他严格要求自己,不落人后,积极参加一些重大的爱国集会和宣传活动,并为学、教、商、绅各界运动领袖出谋划策。亦多次在学生代表与当局激烈交锋时,出面保驾护航。后因心脏病突发,医师建议必须卧床静养,宁星普才不得已而退出。随即派人以匿名方式,给学生联合会送去一笔银票……

纵观宁星普一生,由一贫如洗到声名显赫,并非平步青云,而是战不旋踵,身在洋行而不为洋奴,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实在令人敬佩。

宁家大院坐落在天津南开三纬路与二马路交口处,有一座规模宏伟,青砖高墙围成的大院落,这就是宁家大院。建于上世纪20年代,占地面积14695平方米。该府邸规模宏伟,宁家老宅内布局考究、设置完整。大院中部的主体建筑的前院是三进四合院,有中式门楼和多进院落。前院一道门楼两侧各有南房三间,东西为卷棚式走廊。二道门楼顶作勾连搭式,饰垂花门罩。正房、过厅面阔均为五间,进深一间,前廊后厦,两侧附有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前檐出廊,四面廊厦环绕相通。后院的后绣楼及东西厢楼为中西合壁回廊式二层楼房,门窗拱券式,折扇玻璃窗。正房楼顶左右两侧,各有圆形攒尖顶中式圆凉亭。东西楼顶为平台,并筑瓶式栏杆围绕,造型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