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银龄教师 闪耀在西部边陲

银龄团队: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师傅佩缮在给西部学生上课
心怀烛火,红霞满天。在2022最美教师发布仪式上,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教师团队获评“最美团队”。南开大学退休教师韩长利和另外4位教师作为银龄教师代表上台领奖。
在南开大学,像韩长利这样的银龄教师,还有很多。
他们坚守教育初心,带着教育部和南开大学的嘱托,怀着赤诚与热爱,到祖国需要的地方继续发光发热,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发展贡献着南开力量。
“这项计划圆了我执教50年的心愿!”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赵铁锁教授是2021年南开大学“银龄教师支教团”最年长的成员,当初报名的时候,他已经70岁了,刚好是报名条件的年龄上限。
“我是踩着线儿被录取的,满足了我执教50年的心愿,当时是非常欣喜的。”赵铁锁说,自己1972年成为一名教师,十多年前退休后又返聘工作至2021年6月,若没有此次“银龄计划”就将遗憾地与“执教50年”这个心愿“失之交臂”。
得知入选后,赵铁锁既感到幸运,又觉得光荣。他把在南开大学执教期间本硕博所有课程的课件讲稿都整理了个遍,足足存了十多个U盘,带去了喀什大学。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打底塑形,学好思政课至关重要。
“我就琢磨,这个课得抓住年轻人最关心的东西。”为了讲好党史,他结合《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特别是结合青年陈延年、陈乔年的思想转变,抓住觉醒这条主线去讲。他还经常把新疆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在讲到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道路时,他介绍了在新疆为革命牺牲的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在讲到建立新中国时,他介绍了维吾尔族阿合买提江·哈斯木等五名烈士为建立新中国,为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做出的贡献……通过这些,做到让学生真正喜欢听、听得懂、听得进。
在喀什大学,每天的朝阳和落日总是“迟到”两个多小时,赵铁锁不断适应当地的作息时间,身体的生物钟也悄然调整至“喀大时间”。有的课,需要新老校区通勤,骑自行车得一个小时,但赵铁锁乐在其中。他说,“能每天听到同学们喊‘赵老师好’,心里就舒坦。”
除了日常上课,赵铁锁还承担着学校的教学督导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的相关工作。他总说,“只要干得动,学校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喀什大学学生多,老师少,而且图书资料特别缺。寒假里,赵铁锁就把自己手头党史方面的相关书籍整理了200多册,捐赠给了喀什大学。
“喀什大学建边疆,绿叶雪莲百世芳。红烛生辉图奉献,风沙守望尽胡杨。”这是赵铁锁为喀什大学60周年校庆写下的诗,也是他的心声。
“胡杨精神感染着我,我也要把胡杨精神传扬下去。”他说。
“老有所为才会让自己更加老有所乐。”
在问及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师傅佩缮参与“银龄计划”的初衷时,他总是笑着这样答复记者。早在2020年教育部启动实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时,傅佩缮就留意了。所以当学校发出“银龄计划”的通知时,他毫不犹豫报了名。但当时的通知中并没有提及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傅佩缮以为希望不大,没想到最终选上了。
“后来才了解到,喀什大学很多专业都需要支援。选上后,一是有压力,我得好好干,不能给南开大学‘跌份儿’。二是想着能真的为喀什大学做点事情。”
按照支援计划,长期银龄教师,每学年承担不少于64课时的教学工作,参与指导1项课题研究,通过传、帮、带方式指导青年教师,组织开展若干学术讲座、教研等活动。这些,傅佩缮一样也没落下。
课堂上,傅佩缮发现,同学们听课很认真,但是不爱发言。“不交流,你就不知道他们到底听没听懂,课堂质量不好保证。”
这样下去不行,得想个“招儿”。傅佩缮平时爱好写字,他利用业余时间捡了2000片形态完美完整、色泽金黄深沉的银杏叶,在上面写上字,做成银杏叶书签。就是这枚小小的银杏叶书签,在傅佩缮的教学工作中对激励学生却起了神奇的作用。
在完成规定的教学科研任务之外,傅佩缮和赵铁锁一样,都承担着喀什大学的教学督导工作。在傅佩缮看来,教学督导,要“督”更要“导”,不应只是教学工作和情况的监督检查者,更应当是教师成长和教学水平提高的服务者。在认真填写督导听课记录表,向学校学院汇报反映情况这样的常规工作之外,傅佩缮更看重的是通过听课发现教师教学的长处和短处,督促和引导他们扬长避短。“听课以后与被听课教师交流听课感想,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我希望自己能与每一位被听课教师都有这个‘后期制作’环节。在过去的两个学期,这一点差不多是做到了。”
“傅老师对我们真的是倾囊相助,他是一位可亲可敬的‘有温度’的督导。”学校的青年教师们说。
教学、督学、走访调研……每天,傅佩缮的日程都排得满满当当,熬夜也是常事儿,但傅佩缮觉得自己很快乐。
“东西共一日,照红两天云。齐力建南疆,渤海映昆仑。如果祖国需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干下去。”傅佩缮说。
“光我来不行,我还要拉上老伴儿一起来!”
教了一辈子美术的南开大学文学院退休教师韩长利从没想过,自己能在晚年享受远方,圆梦新疆。
“对于美术专业的我们来说,新疆、西藏是两个特别好的写生创作的地方。西藏我去过,但新疆我还没来过,一直心有向往。”
所以,2021年8月,看到南开大学“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通知后,韩长利的第一反应是:“人老了,心不老,既能圆自己搞创作的梦,还能在退休后在西部热土干一番新事业,必须报名。”
报名、政审、专业遴选、体检、公示……办理好一切手续,当年10月9日,韩长利踏上西行之路。
美术课因其特殊性,除了讲解之外,更多的是示范和交流。但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受自身语言环境的影响,汉语表达和理解并不是很准确,所以学起来有点吃力。韩长利为此下了不少工夫。“我就一对一给他们指导,一边交流,一边用手比划,比如这个脸部要画得亮一点,我就一边比划,一边示范,这样他们就能理解了。”
韩长利也愿意花时间和年轻老师们交流心得,给出中肯的意见建议,帮助他们尽快独当一面、青出于蓝,变“输血”为“造血”。
来喀什大学的这一年,凡是自己能做的,韩长利一样也没落下。教学任务之外,他举办学术讲座、践行文化润疆,他参与学校教师评定工作,他帮助所在学院规范研究生论文答辩体系,2022届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时,用的就是韩长利帮忙规范的那套体系……
“光我来还不行,我还要拉上老伴儿一起来。”韩长利的老伴儿李春霞,是南开大学文学院退休教师,擅长花鸟绘画。去年作为家属,她陪着韩长利来到喀什大学。当看到喀什大学师资紧缺,她一改自己的家属身份,主动帮助韩长利辅导学生,同时帮忙指导学生论文等。今年,她成功报名并入选南开大学第二批银龄教师支教团,正式成为一名银龄教师,来到喀什大学援疆支教。
“能够为西部发展和落实文化援疆计划出一份力,就是一种幸运和快乐。”韩长利、李春霞说。
匠心育桃李,银龄守初心。高校银龄教师,从教水平高,为受援高校提供了宝贵的智力资源,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把青年教师快速带到教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同时他们还为当地院校布局规划、学科建设等出谋划策,深受受援校师生欢迎。他们,如此耀眼。他们是星辰,也是星辰的点亮者……
付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