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向儿子学习
□陈丽伟
都是儿子学老子,老子向儿子学习?况且,儿子才十来岁,有什么学的?!然而,这个题目却一直在我心头萦绕。
儿子有着与生俱来的模仿力和创造性。儿子三岁以前的那段时间,一直生活在苏州的乡下,我便常常从天津坐火车去看他。记得有一年冬天他感冒了,我去看他时,怕香蕉太凉他吃了不舒服,就用剪刀剪成一片片泡在开水里,然后拿牙签扎起来给他吃。谁知一回头的工夫,他已经自己剥开一只香蕉,用中指、食指模仿剪刀的样子弄成了一段一段的,让人忍俊不禁。前年父亲节的时候——儿子那时已经回到天津有两年了,一直到晚上了都没有说句父亲节快乐,也没有礼物相赠。我便央求他,人家的父亲今天可都有礼物的,你送我什么呢?他稍微定睛看我一眼,还要礼物吗?那我给你画幅画吧。他说罢,铅笔、蜡笔,三笔两笔,一只笑眯眯的黄色大花猫便跃然纸上,让人心里一下子暖洋洋的。我赶紧说谢谢!前段时间整理书架,儿子送我的几幅画一下子掉了出来。看我认真整理好放回原处,站在一旁的儿子说,您还留着呢。我说,你送我的礼物,我得好好珍藏呀!
儿子敬业而勤奋。每天放学回家,一定是先写作业。记得有一次周末,一页卷子说什么也找不到了,儿子急了,厚厚的书包都翻出来摊了一床也没找到,就央求我带他去学校找。我说周末学校没有人,他眼泪便立刻涌了出来。我赶紧说,好,好,我们去学校找吧。到学校门口,和值班门卫反复解释,才得以让他自己进去寻找。一会儿他出来了,还是没有找到,脸都急红了。一路安慰回到家里,他居然在书包夹层里发现了,立刻高兴地大叫起来,满天乌云顿时换做一片艳阳。儿子看起课外书来,入迷得很,常常是叫都听不见。他喜欢历史书、地理书,大点了又迷上足球方面的。他的口头禅就是,你考考我吧。或者是,我考考你吧。在去日本的邮轮上,他和一个小朋友互相考三国知识,一会儿那小朋友就哑了;小朋友的父亲也参与进来,面对儿子的提问依然无法接招。而儿子问完,你答不上来,他会一本正经地把答案告诉你。
儿子有着乐观主义精神。没事时,常对我说,爸爸,我给您讲个笑话吧。他给我讲的笑话,是他自己创作的,都是动了一番脑筋的。后来有了微信,有了网络电台,我就对儿子说,你把你的笑话录下来,传到网上,让更多人分享吧。儿子便会很认真地一遍遍录制,然后传到网络电台,再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过一会儿,他便要找我要手机,看有几个人点赞。看到很多人点赞,还有人夸奖评论,儿子便一脸得意。这样的笑话他开始每天都要上传一个甚至两个,几个月下来,回头一看,竟然是儿子一个不小的创作成果呢。他的笑话,不仅逗乐了自己,逗乐了爸爸,也逗乐了很多人,还温暖了很多人。
儿子特别知足,而且节俭。这点,我不知是怎么形成的。饭菜掉在餐桌上,他下意识捡起来就往嘴里送,说了很多次很多年,才有改正。是因为苏州乡下外婆家条件不好?还是哪个老人教育得好?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儿子对于物质很容易满足。你说给他买吃的,他总说,不用。你说给他买衣服,他也说,不用。你说带他去外面吃点好吃的,他还是说,不用,我在家吃,在家吃挺好的。除了学校老师要求必须买的文具书本,他从不提额外的要求。就是自己很喜欢的东西,他想要,也往往不直接说。记得一次周末,领还在上幼儿园的他去天津老城厢的鼓楼溜达,满大街是那种五元一本的仿蓝色线装封面的旧书,什么《诗经》《论语》《庄子》等等那些。他拿起一本《三字经》,认真翻看,我说,这书土太多了,走吧。放下书走了几步,儿子不经意地说,那本《三字经》还是不错的。我一下明白过来,说,走,咱回去买!拿到书后,儿子满脸喜悦,爱不释手,于是一路上,无论进店出店,车上车下,都是儿子朗读《三字经》的声音。幸亏当时回去买了!
儿子心地善良,特别懂得礼让,因此和同学们关系也特别好。有时感冒在医院排队,有比他还小的小姑娘走到他前面加塞,儿子立刻就让出位子。我带他和他的同学出去吃饭,他的牛排先上来,他就先切一半给同学,等同学的上来,却不切给他,于是他自己只吃半份,也毫无怨言。儿子一直是班干部,从学习委员到纪律委员,帮助老师收发作业认真细心,对每个同学的优缺点也了如指掌,没事也常常给我讲班里的故事。从这些故事里,我能感到儿子心胸开阔,让人欣慰。但处处让人,又让我觉得儿子委屈,但儿子习以为常,坦然得很,我也就不好说什么,只希望儿子做好人,有好报吧。
儿子有着这么多优点,从两岁回到天津,和我在一起生活,儿子慢慢长大的过程,就是我在向儿子学习的过程。学习他的创造性,学习他的勤奋和敬业,学习他的知足和节俭,学习他的乐观和礼让精神。而且,我觉得自己学得并不好,毕竟人到中年,学习能力也下降了。
人到中年,对比儿子,我忽然发现,自己小时候也是有很多优点的呀,怎么现在有的却没了呢?真希望儿子现在的这些优点,长大后还能保留住,并且因这些优点而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