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色动人的常青大树

——忆天津工人文学社


天津工人文学社老社长刘洪刚在春节联谊会上讲话

第一代工人作家阿凤

工人作家董乃相、万国儒合影 (本组图片为一宫档案收藏)

□李淑敏

(二)

弘扬时代主旋律

培养人才出作品

经过补充,天津工人文学社初建时有30余人,10年时间已发展到百余人。方纪、孙犁、梁斌、袁静、王昌定、周骥良、柳溪、闵人等著名作家和作协负责人经常到社里举办讲座,对文学爱好者进行辅导,天津工人文学社成为以文会友的集贤之地、培养工人文学作者的大本营。大部分来自生产第一线的粗通写作的工人作者,在这里得到精心培养,创作水平不断提高。董乃相、滕洪涛、大吕、阿凤、万国儒、张知行、王德奎、张启运、柯兰等都是活跃于当时文坛上的业余作者。

时任文化部部长、著名文学大师茅盾,曾在1951年所发表的《关于反映工人生活的作品》 一文中,对董乃相、大吕、何苦的作品给予了好评。当时主持中国作家协会工作的著名理论家邵荃麟对天津工人文学社的成立极为关心,他不胜感慨地说,三十年代左联时期,大搞文学社团,几次努力,准备在工人当中建立文学社都没能实现。盼了30年,在工人政治翻身与文化翻身之后,终于在天津实现了。

天津工人文学社中比较突出的工人作家有很多,比如阿凤,他是天津解放后第一代工人作家中的优秀代表。1950年开始业余创作,其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集《擦车》《过年》《提拔》《在岗位上》。他的作品大都反映的是普通工人、干部和市民最常见、最平凡的生活,歌颂普通人所具有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

万国儒,于1954年开始业余创作,1956年参加天津工人文学社。在诸多文学先辈的指导下,他创作进步很大,在短短几年间编辑出版了3本短篇小说集《风雪之夜》《龙飞凤舞》和《欢乐的离别》。他的作品发表后即在文坛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受到名家的好评,在当时的文坛上,他与上海的胡万春有“南胡北万”之称。

另外,创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董乃相的《我的老婆》、张知行的《巧大姐》等短篇小说,在当时的文坛上也都有一定的影响。纺织工人大吕的《于师傅这二年》和《郝家俭卖布记》、何苦的《织布机翻身记》都在茅盾的评论文章中得到表扬。

上世纪60年代,震动诗坛,被文坛诗界前辈们热情惊呼为河北诗坛实力派的白金,自上世纪60年代初步入诗坛,发表了《夺金匾》《东望朝阳》,并且在我国诗坛最具权威性的《诗刊》杂志上连续发表《铁工厂的歌》《堤上人物速写》《血铸的檄文》等抒情诗作,成为公认的工业题材诗的拓荒者、新工业诗的先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