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创新增效铸就“油田工匠”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全国劳模、大港油田采油三厂的采油工宫艳红推门兴奋地说,“我刚接到中国职工技术协会传来的好消息,咱申报的‘老油田提高注采系统效率关键技术及规模应用’项目获奖,不仅得了特等奖,还获批了职工创新补助资金20万元!”话音刚落,为这个项目忙碌了将近四个月的创新工作室全体成员便齐声欢呼起来。
提起项目研发初衷,宫艳红很是感慨:“目前老油田仍然是油气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如何端稳‘能源饭碗’,这给大港油田提升油气开发效果、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出更高要求。”基于此,作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宫艳红围绕老油田开发设备数量多、种类杂、成本高、新旧工艺交织、管理难度大等难点、痛点、卡点问题,和工作室成员开展联合攻关,项目成果提高注水系统效率、油井套管气和井口加药集成、抽油机定位提升系统效率3项关键技术形成的系列操作装置和方法,并在大港油田范围内得到规模化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双储水罐注水系统、注水方法及存储介质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设计的这套系统,将两套由储水罐、柱塞泵、输水管道、阀门、过滤组件和流量计组成的单罐式系统连通起来。”宫艳红说,“通过一系列设置,可以实现油层的精细注水,回注水经多层过滤后可应用到低渗透特性油层,扩大了回注水的适用范围,充分利用油田注水资源,提高了注水开发的效果。”
目前,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大港油田第三采油厂小型接转站1套,受益柱塞泵8台,受益水井42井次,受益油井54井次,预计累计增油1500余吨、创效573万元。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创新工作室还注重技能人才的培养,累计培养高级技师30名,技能专家5名,打造出一支技能过硬、攻坚啃硬的工作团队,成为助推大港油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能力量。 本报记者高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