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逐梦,一“碳”究竟

杨全红(左二)和课题组讨论问题
杨全红,天津大学教授、博导,天津市先进碳与电化学储能重点实验室主任,2024年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在天津大学,熟悉杨全红的师生都会被他身上的“浪漫”气息感染。这位材料化工领域的杰出教授,把最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做得浪漫非凡;把最严谨治学的课堂讲得妙趣横生。
杨全红自称是一位有着34年“天大龄”的老天大人。1994年从天津大学应用化学系本科毕业后,杨全红进入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完成了硕博阶段的学习。也就是在读研期间,他开始接触到碳材料并为之痴迷,直到2006年他回到母校天津大学建立自己的课题组,从未离开过让他醉心的“碳”。
杨全红说,自己是幸运的,他们的研究和国家的重大需求“严丝合缝”,搭上了锂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这辆超快列车,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杨全红带领课题组破解了多项先进电池碳材料难题,发表SCI论文300余篇、专著3部,被他人引用41000余次,连续六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为中国新一代绿色储能技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发明石墨烯导电剂技术,在行业内首次提出“至柔至薄至密”碳导电网络构建原则,以低“碳”方案引领锂电池技术升级,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率先提出“致密储能”理念,发明致密多孔碳制备技术,构建了覆盖中、美、日、韩的国际专利池,填补了多项行业空白,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为,他深耕产研融合,以基础研究驱动未来电池技术革命,以原创性、引领性技术驱动能源绿色低碳产业转型,构建了包括中国和国际60余件授权专利在内的电池用碳材料专利池。发明锂离子电池低成本高比能“微米硅碳”负极材料,建设了全球首条500吨级微米硅碳产线,引领锂动力电池产业升级。
对教学的醉心,也让杨全红在科研之外收获了作为师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多名学生创办新能源、新材料企业,获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天津大学海棠杯校友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一等奖,成长为新能源行业领军力量。“做有用的研究、讲有趣的故事”是杨全红教授课题组的座右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他也将带领团队继续向前。
本报记者秦帆 通讯员刘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