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单”背后的故事


沈兆超在工作中

沈兆超,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第三钻井工程分公司50647钻井队队长。他带领队伍不断研究钻井提速,钻井周期从最初40余天缩减至10天内,创中石油4000至4500米井井深钻井周期最短纪录,获得中石油金牌钻井队称号。2024年,他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连续刷新23项施工纪录,14次登上单队单机提效奖励榜,连续六年在苏南市场中石油四大钻探企业中绩效考核排名第一……这些,都是沈兆超带领钻井队立下的“赫赫战功”。

不论是刚毕业时在荒芜的盐碱滩实习钻工,还是如今在渺无人烟的沙漠上担任队长,沈兆超始终坚信,石油人没有“荒凉”的青春。研究生毕业后,沈兆超毅然选择了最艰苦的钻井一线作为职业。

周围人都不理解:“放着舒适的环境不去,去钻井一线那么艰苦的地方干什么?”可沈兆超却说:“钻探企业,钻井是龙头,而钻井队则是我们锻炼成长的最好平台,只有经历生产一线的锤炼磨砺,自己扎扎实实地干过、经历过才能更快成长,趁年轻就要扎根一线。”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苏力德苏木昌黄嘎查,这个让外地人读起来比较绕嘴的地方,沈兆超却带队驻扎在这。这里他熟,因为他曾于2016年作为技术骨干开展国内首次进行二开3000米井段小井眼施工先导性试验。由于这类型井眼尺寸远小于常规井,井斜很难控制,极易发生井漏和卡钻等事故复杂。“在这里施工的经历,让我意识到,过去那种只要能吃苦就能打好井的观念是远远跟不上形势的。钻井,是一项精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大胆探索,才能不断进步。”沈兆超说。

为了能够啃下小井眼施工这块“硬骨头”,沈兆超和团队的骨干不断钻研。他们探索尝试改变钻头布齿密度和切削齿出露高度,果然明显提高了钻头的抗研磨性和稳定性。在他的带领下,50647钻井队的施工经验被当作施工模板,十余支各大钻探公司的队伍纷纷到队里观摩学习。这支队伍,也成为了渤海钻探的“金字招牌”。

而沈兆超并不满足。作为金牌队的“领头雁”,他从未停止创新的脚步。“新时代的石油工人,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提高核心竞争力。”沈兆超说,他要力争成为有担当、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钻探人,为建设世界一流国际化油服企业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高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