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化工学院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超常规培养

大四可修完博士70%以上课程


□记者秦帆 通讯员刘晓艳

本报讯 从本学期起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化工人才培养实行“3+1+4”本博贯通的超常规培养方案,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再提速。

“3+1+4”本博贯通,即“3年本科阶段+1年贯通阶段+4年博士阶段”,学生在完成三年的本科学习取得直博资格后即在大四提前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按照培养方案,这一年,学生将在导师的指导下修完博士阶段70%以上的课程,并进入导师实验室开始科研工作。相较于传统的4年本科+3年硕士+4年博士,或者4年本科+5年博士,从本科到博士的培养周期缩短1到3年。

与此同时,学生在本科第四学年开展本博贯通课程学习及科研工作,即可享受不少于1000元/月的助学金资助,博士一年级即可享受不少于4000元/月的助学金资助,同时优先享有学院公派出国、国际会议交流等机会。

据悉,天津大学近两年来陆续完成了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在校级层面从体制机制上打通了本研阶段的课程体系。化工学院院长范晓彬教授介绍说,化工学院“3+1+4”本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即针对现有培养中,跨学段课程体系、连续性科研及奖助支持体系统筹规划不足等突出问题,按照“强化数理、夯实专业、加强实践、综合提升”的总体思路,旨在加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的超常规培养。

该计划自5月启动以来,已首批遴选出了19名学术潜质优秀的本博贯通生,按照“一生一案”的培养方案进入博士阶段的培养。

今年大四的刘亚鑫即是首批19名本博贯通生之一。这位出自化工“领军班”的同学,在导师付东龙教授眼中是一个“有想法”“具有科研主动性”的学生。本学期,刘亚鑫已经在导师指导下选修了《应用泛函分析》《固体表面化学》《催化剂工程》这些博士阶段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