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柴工人:津产“洋火”撩动革命星火

1940年,日商在津开办中华磷寸株式会社(磷寸即火柴),大量雇用女工和童工生产火柴。
□刘昉
19世纪60年代火柴引入中国,称“洋火”“番火”或“自来火”。1887年天津有了本土的火柴公司,1904年直隶工艺总局实习工场负责培养十余个工种的技术人才,其中就有专门学习制作火柴的匠人。北洋劝业铁厂于1907年制造出“造火柴机”,使火柴切削开始使用机器,但调药、蘸料、包装等工序仍需大量人工。
天津最早的火柴厂华洋并存。华商中以丹华和北洋两家企业规模最大,除总厂外在津还设有分厂,总计雇工2000余人。因采用机器生产,年产量近10万箱,产品行销华北,渐渐成为百姓的生活必需品。
火柴的主要原料为硫磺和木头,有毒性且制作过程中事故高发。企业为降低成本,除必须成年男工才能胜任的工作,一般只雇佣女工和童工。丹华厂有童工300余人,最小的只有六七岁。童工们早5点半上工,晚9点下工,每天站立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工作量连大人也很难承受。1922年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第7卷曾刊登署名程婉珍的文章《天津火柴厂内的童工》,描述了当时工厂恶劣的生产条件“空气非常污浊,牛胶和磷的气味极其难堪,我们参观了不多时,已经觉着头痛目眩”,感慨童工们过着牛马一样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天津建立工余补习学校,其中学校二所专门面向北洋火柴公司招收了80名工人学员,教员为肖守中和李紫阳。工人觉悟提高后反抗斗争不断,北洋火柴二公司工人石景春、徐德才曾因组织罢工被警察厅讯办。
日本侵华使天津火柴业遭受严重冲击,工人经常面临停工关厂、拖欠工资和集体失业的困境,示威请愿频发。国民党当局以调停为主,还警告工人“不得有越轨行动”。1932年,资方唆使工贼破坏工会,勾结当局逮捕会员55名,迫使工人无条件复工,事后找借口开除了15名工人骨干。1935年,北洋公司因债务纠纷停业,引发全厂男女工500余人绝食抗议,要求发放临时救济金及所欠工资。同年,丹华公司资方年终停工,拒绝发放花红,导致千余人罢工,被军警镇压,为首的工人张文玉、张宝桐等4人被当局究办。这一时期,火柴业工人成立天津救国会分会并议定行业章程,积极开展抗日活动。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加紧发动内战,民族火柴工业受到沉重打击,工人普遍参与反饥饿、反内战、反裁员、反减薪的经济斗争。1947年10月,全市火柴业中小企业工人开展联合斗争,要求调整底薪,参与人数达540多人。火柴制造业工人集体走上街头,汇入全市各行业同盟罢工的行列,反抗国民党黑暗统治,成为天津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