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大会:天津生产战线上的英雄会师


天津市劳模大会现场。

□刘昉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方针指引下,天津工业生产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阶级在恢复生产中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为总结发扬英雄模范人物的经验和精神,褒奖其在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在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之际,天津隆重召开劳模大会。

1950年9月20日,天津市劳模大会在素有“华北第一摩登剧场”之称的中国大戏院(今和平区哈尔滨道104号)举行。会场外国旗高悬,场内挂满锦旗和标语,3层的观众席座无虚席。在全市大生产竞赛中涌现出的300多个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出席会议,其中特级劳模79人,涵盖纺织、五金、公用、轻工、铁路等多个系统,一级劳模189人,一等模范工厂4个、二等模范工厂11个、模范小组43个,此外还有国营企业、私营大厂的负责同志,共计1500余人。

上午7时半,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幕。首先通过了由17人组成的主席团名单。市总工会主席黄火青致开幕词,表达对大会的祝贺,呼吁工人群众为“自己创造的胜利而欢呼”。市长黄敬发表讲话,并提出希望。中纺公司军代表刘再生提议,工人要向劳模学习,行政管理人员应依靠群众办好企业。副市长刘秀峰报告了全市生产竞赛基本情况,分析了工作成绩、缺点和经验,号召劳动模范和职工群众一道,共同争取更大胜利。

下午,劳模代表登台领奖。中纺一厂工程师于松如、天津钢厂工人潘长有、天津被服四厂车工李兆珍发言。他们感恩中国共产党和新社会改变了工人地位,决心克服困难,加紧生产。当晚,市生产竞赛委员会举办了晚宴和文艺演出,劳模们胸戴大红花,深切体会到新旧社会的巨大差异。次日,市总工会生产部举办劳模事迹展览,在工人文化宫面向全市职工进行宣传。

天津劳模大会结束5天后,1950年9月25日,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天津派出了由潘长有、于松如、宋春化、李兆珍、魏振华、陈典衡、王世麟、王德山、钱嘉光等9人组成的代表团参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英模代表乘坐“毛泽东号”机车共赴这场全国性的劳动英雄盛会。代表们受到了极高的政治礼遇,参观工厂、农场,游览故宫、颐和园,受邀参加政府中秋和国庆庆祝活动,由中央美院的艺术家画像、塑像,与久负盛誉的劳动模范赵占魁、甄荣典、李凤莲等同台接受表彰,先进事迹被广为传颂。毛主席在大会祝词中给予高度评价,称劳模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首次明确了劳模的“骨干”“支柱”“桥梁”作用,带给工人极大鼓舞。会后,劳模们带着党和人民的嘱托,返回各自工作岗位,以更大的决心和信心投身于新中国建设。

1950年召开的天津市劳模大会,贯彻了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营造了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树立了弘扬劳模精神的里程碑,在天津工运史上影响重大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