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脊梁上的“铁娘子”
——记全国劳动模范、 天津钢管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宇

孙宇(中)和同事在检查产品
在机器轰鸣的钢管车间里,58岁的孙宇手持游标卡尺,俯身测量一根刚下线的钢管。飞溅的钢花映亮了她专注的脸庞,也勾勒出这位“铁娘子”三十载科研攻坚的轮廓。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钢管制造技术尚处在起步阶段,进口依赖严重。彼时初入行业的孙宇暗下决心:“核心技术必须攥在自己手里!”从此,她扎根科研一线,带领团队在技术荒漠中拓荒。从基础材料研发到生产工艺优化,她像“钉子”一样铆在车间,记录上千组数据,推翻几十套方案,最终攻克高精度无缝钢管成型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同事感慨:“孙总办公室里永远亮着灯,她不是在推公式,就是在画图纸。”
“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要让团队成为创新引擎。”孙宇办公室的记事板上,密密麻麻贴着青年工程师的技术方案,红笔批注细致到每个公式推导环节。她首创“项目导师制”,让资深专家与青年骨干结对攻关,同时推动校企合作,将高校理论优势与企业实践深度融合。
这一模式催生了累累硕果:团队研发的“智能钢管检测系统”实现缺陷识别准确率99.7%,填补国内空白;针对深海油气开采需求开发的耐高压合金管,性能超越国际同类产品。近五年,团队获专利36项,20余人成长为行业专家,更摘得“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桂冠。
三十年间,她带领团队完成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2项,攻克关键技术47项,累计创效超10亿元。荣誉簿上,23项省部级奖励、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印证着这位“铁娘子”的硬核实力,但她更自豪的是车间展板上不断刷新的数据:“我们的钢管误差控制在0.02毫米,这是中国制造的精度。”
当新一代“智能钢管”走向深海与极地,这位58岁的工程师依然保持着最初的姿态——手持游标卡尺,在钢花飞溅中丈量中国制造的精度与高度。 本报记者吴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