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有温度有思想有品质的好作品
——记全国劳动模范、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视频中心副主任闫征

闫征接受表彰
在甘肃陇南大寨村的土灶前,闫征举着沾满面粉的双手,和“臊子书记”宋鹏一起揉搓着脱贫的希望。2018年,她带领团队蹲守半个月拍摄的《臊子书记》,成为宣传全国扶贫的创新样板,并荣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新闻一等奖。也是从那时开始,闫征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新闻产品,先后11次荣获中国新闻奖,2024年荣获第18届长江韬奋奖,成为新闻岗位上的佼佼者。
“我想永远做那个能够超越自己的人。”这是闫征的梦想。2009年,闫征迈入新闻行业成为北方网主持人。2018年海河传媒中心成立之际,她又毅然选择跳出主持人的舒适圈,成为一名全媒体记者。她带领团队走进甘肃、江西、湖南等9省,先后制作出30余部反映中国乡村振兴的幸福故事。
“新闻的力量不仅在于记录,还应该为贫困地区点亮更多的希望。”为了帮助天津对口帮扶地区脱贫,闫征带领团队策划了《新闻扶贫,我们在一起》《老乡别急,我们帮你》等系列公益活动,在津云演播室发起助农带货直播。105篇报道、4300万关注度、5180余万元直播带货成交额……她开创的帮扶模式为困难地区的百姓带去了福音。
2020年,闫征因无法直面采访在武汉一线的张伯礼院士,另辟蹊径,联系到10位张院士的“身边人”,在“困难模式”下完成“泪点故事”,拼接出《无胆英雄张伯礼》的立体形象。闫征说:“重要时刻,记者不仅没有缺席,更要通过细节彰显榜样力量。”这则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也成为重大突发事件中“非接触式采访”的典范。
在媒体融合的试验田里,闫征又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利用“虚幻引擎”技术推出创意XR短视频《桃源仙境》,让博物馆的传世文物真正“活”起来;全国两会期间,她利用AI、AR、MR等技术,推出系列爆款作品更是惊艳四方。这就是闫征心目中的“创新”,为每个报道都赋予更多的新意。 本报记者李汝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