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区一季度区属国企营收同比增长33%


□记者王晓君

本报讯 日前,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悉,截至3月底,经开区区属国企实现营业总收入51.63亿元,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33.11%。同时,区属国企资产盘活金额、盘活面积均提前超额完成一季度指标,实现“开门红”,为完成全年工作目标奠定基础。

经开区精准把握国资国企改革导向,充分研判政策要求,结合区属国企实际,提前谋划制定《2025年区属国企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逐一明确各集团战略定位、核心业务和“转型攻坚”任务目标,细化经营、管理、资产盘活和化债具体任务指标,明确时间节点和责任主体,形成“一企一策”推进路径,为全年高质量发展指引方向。同时,经开区高水平编制区属国企2025年度投资计划,加强全面审核,强化企业投资计划管理,提升投资效能。此外,区域重点推动科创母基金扩募、上市主体并购等战略性工程。

同时,经开区抢抓政策机遇,深度对接国家盘活存量资产、债务置换等政策,联动政策性银行及国有银行,推动优化债务结构,压降融资成本。经开区携手各区属企业赴杭州、苏州、广州等地调研,学习市场化转型、资产盘活经验,创新建立“盘活+招商+投资”联动模式,推动36个在谈项目加速落地。为加强区域协作联动,经开区建立多维度协同作战机制,推动区属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信息互通,资源有效衔接,形成“盘活化债一盘棋”格局,并通过一系列招法统筹资源、共克时艰、共谋发展。

此外,经开区坚持召开区属国企经济运行分析会议,会前梳理指标、会中分析问题、会后督导落实,助力各集团完成经营目标。通过周例会、周督办、经营业绩考核、个别企业约谈等方式,经开区对企业“三重一大”决策、市场化转型、资产盘活、融资化债等重点任务实时监督指导。同时,经开区探索推进穿透式监管,完善重大事项报告、监测预警和专项检查机制,研究制定分级分类管理指引,并借助智慧国资系统国产化,探索实现财务数据直采,通过与各集团财务系统互联互通,实现财务数据共享,保障数据精准及时,减轻企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