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色


□谢沁立

他是派出所民警,59岁了,这意味着他的从警生涯进入了倒计时,意味着他的每一次出警,都将难以忘怀,都会在未来的岁月里一次次回想。

他姓陈,民警们称呼他陈师傅。很巧,陈师傅的生日就是五月一日。他说,我呀,天生就是一名劳动者。

他几乎轮换过派出所所有的岗位,在岁月的变迁中,见证了警务工作的变化,也为自己留下难忘的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到派出所报到时,教导员告诉他,一个月内不准回家,每天在食堂晚饭后,跟随师傅下片儿熟悉辖区情况。他管辖的社区有780户人家。他要熟知社区人员基本家庭情况、工作情况、有无案件前科、经常联系人是谁、经常活动地点在哪里,以及身体外貌特点等等。那一个月,他翻户籍册,敲百家门,了解寻常事,很快就熟悉了辖区环境和人员。那时候的社区没有高楼,最高楼层是4楼,大部分是胡同里的平房,街坊邻居都相识,民警方便开展工作。

辖区里有一位青年小宋,从小不服从父母管教,从15岁打架斗殴进少管所开始,多次被劳教、被收监。小宋出监后,陈师傅经常找他做思想工作,聊生活、聊人生,让小宋脱离以往的“朋友”,开始新生活。小宋说,只有陈叔叔能够坐下来听他倒苦水,谁还不愿意过平静日子呢。陈师傅还让街道大妈帮小宋找了份临时工的工作。日子安定了几年,一天晚上,小宋去舞厅跳舞,和别人发生争执,将人打成重伤。在监狱服刑期间,他母亲病逝了。小宋的父亲找到陈师傅,希望能够让小宋见母亲最后一面。为了老人的这个心愿,也为了让小宋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情,陈师傅向领导做了汇报,多方请示相关部门后,小宋被带出监狱,在医院重症病房见到母亲最后一面。那次出狱之后,小宋彻底变了一个人,再也没有违法犯罪。

陈师傅从做警察那天起,就坚守一个信念,做一名优秀警察,做群众信得过的警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自行车是家家户户离不开的交通工具。丢失自行车案件被列为刑事案件。一天,陈师傅入户走访时,发现一户人家里有一辆黄色的品牌自行车,八九成新。这户人家住着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他说车是他买的,每天都骑。陈师傅走访邻居,大家都说没见小伙子骑过车。他把小伙子传唤到派出所。几句话问下来,小伙子就承认车不是自己买的,是撬锁偷回来的。

一年冬天,派出所连续接到报案,路上的井盖常常夜间丢失。一天,陈师傅和几位民警在辖区内巡查。夜里十二点,他们看见一辆深色大巴车,走走停停,停车时会下来两个人搬东西。他立即想到,会不会是偷井盖的人!当大巴车再次停下时,陈师傅开车迎上去。两个人正在偷第三个井盖。陈师傅下车跑过去,和其他民警将两个人抓住带到派出所,两个人还连称“是误会,是误会!”直到民警审讯时,他们才低下头来,承认每天晚上要偷够50个井盖,回家砸碎了卖废铁。

陈师傅身型匀称,动作敏捷,步伐矫健,登高爬低,仍然不输所里的年轻人。

那天下午,住在四楼的84岁李奶奶迷迷糊糊从床上爬起来,打开卧室窗户,扶着窗框,脚迈了出去。她迈出去的地方,是三楼的封闭窗户,不锈钢护栏上遮挡着塑胶片,塑胶片已经支离破碎。四楼窗户距离护栏有一米多的距离,中间还有一个空调外机,谁也不知道老人是怎么挪动将近100公斤的身子,坐在护栏上的空调外机旁边,双腿还下垂着,随时会摔下来。楼下路过的群众看着揪心,赶紧报警。

正在路面巡逻的陈师傅和辅警与应急消防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却敲不开房门。派出所民警找到老人家里的电话,好半天,李奶奶的老伴儿才接了电话,他正在家中另一个房间睡觉,根本不知道老伴儿此刻正坐在窗外。老伴儿打开房门,抢救人员冲到窗口。应急人员下到空调外机的另一侧,用工具绳索套在老人身上。但隔着空调外机,无法将老人搀扶起来。陈师傅见状,很担心护栏的承受度,他说了一声:“我瘦,让我来!”他让应急人员用绳索套住自己的腰,从厨房阳台外缘爬出楼外。厨房窗口距离卧室窗口有三米远,陈师傅顾不上多想,小心翼翼脚蹬着阳台外缘,手扶着空调外机的角铁,靠近老人。他将自己的身体形成一个“大”字,一脚踩着阳台边缘,一脚踩着护栏,悬在空中将老人扶起,协助屋内和对面的应急人员将老人挪进屋内。危险解除的瞬间,楼下围观群众响起掌声,人们啧啧称赞,这位老民警真棒!

他是警营中的“劳动者”。即使即将退休,他依然不舍昼夜地坚守岗位。他的外表,是警服的蓝色,内里是对党忠诚的红色和一心为民的金色,这样的三色合一,构成了他的人生底色,光亮又温暖,欣慰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