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鱼爷爷”金万昆纪事(十五)
□王学志
金万昆说到“4亿尾”3个字时,声音果断决绝、斩钉截铁。
沉寂的办公室,仿佛滚烫的油锅里突然滴进几滴凉水,顿时油水四溅,噼里啪啦地炸了锅,人们热烈地议论起来,语气中有兴奋,也有质疑。
金万昆预料到了这种情景,他从裤子口袋里摸出一支烟,点燃后,缓缓坐回自己的座位。过了半支烟的工夫,他示意大家各抒己见。
“场长,我说几句。”说话的是一位老职工,“您老是我们换新的主心骨、定盘星,您回来我们特别高兴,但是咱们共产党人都讲究实事求是,您说的话我怎么咋听咋不对路呢?”
金万昆没有打断这位职工的话,示意他说下去。
“咱场的实际情况摆在那里,大家伙儿也都知道。咱们的亲鱼没多少了,孵化4亿尾鱼苗的亲鱼到哪去找?两年前您在的时候,每年鱼苗的产量都比上一年有增长,最多的时候孵化了4000万尾,但您不在的这两年,技术人员走了不少,产量骤然下降。您这刚一回来就提出今年的生产目标是4亿尾,一下子增长到10倍。10倍啊,我的场长,这是闹着玩的吗?”渔民出身的大家伙儿都是直筒子脾气,向来有啥说啥。
金万昆听了这一番话后并不着急,反倒乐呵呵地说:“好,你的看法很实际,也很实在。大家还有啥看法,统统说出来,群策群力嘛。”
大家又议论了一会儿,没有人提出新的问题和看法,疑虑都围绕着亲鱼和生产目标这两个最核心的问题。简而言之,大家认为这么高的生产目标无法完成。
于是,金万昆把自己早就思谋好的具体想法告诉了大家:“生产计划写得再宏伟,口号喊得再响亮,也需要有实现的途径,要不就成吹大梨了。关于亲鱼,我这几天已经做了安排,天津、河北两地的渔场都有我过去的朋友,他们支援咱们一部分亲鱼,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解决。孵化4亿尾鱼苗,关键在于我们的技术积累和生产流程,还在于我们敢不敢想、敢不敢干,有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科学方法和精气神,对我们目前的处境来说都非常重要。”
金万昆有这个把握。生产流程已经在他心里反复演练了很多遍,得益于他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技术方面也没问题。接下来,需要全场的17位职工通力协作,把每个流程精细化,把每个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我提议,从今天起,咱们开始全场总动员,修地坡、整环道,勒紧裤腰带,打一场换新水产良种场二次爬坡的翻身仗,完成今年的生产任务,大家有没有这个信心?”金万昆像个司令官一样,以激昂的声调做着战前动员。
“有信心!”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好!现在我再向大家说另一个事情,这也是我从电匣子里听到的。咱们今年搞个新的分配政策,承包责任制。如果完成4亿尾鱼苗的孵化任务,大家可以多拿奖金。会后我找几个人研究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咱们白纸黑字,说到做到!”
“好!”有人喊了一声,“您咋说,我们就咋办,豁出去了!”
“我们鼓足干劲儿,跟着您大干一场!”
时间犹如催征鼓。1987年大年初二,换新水产良种场的二次爬坡正式拉开了序幕。
客观地说,金万昆提出的4亿尾鱼苗孵化任务,并不是一时冲动或随意夸口,而是基于对实际情况的深入分析制定的合理目标。首先,金万昆重视亲鱼的饲养。亲鱼是指发育到性成熟阶段、有繁殖能力的雄鱼和雌鱼,而优质的亲鱼是孵化出优质鱼苗的先决条件。其次,他在换新水产良种场推行渔业生产责任制,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的制度,并且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最重要的是金万昆坚持学习渔业技术,做到了“精养高产”。他抓住有利时机,赶在鱼苗孵化季前,对现有池塘进行改造,使之池深埂宽、能排能灌,既有利于蓄水抗旱,又改善了养鱼条件,让池塘的效益真正得到提升。
实践证明,金万昆为换新水产良种场确立的发展路径,不仅给换新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为宁河县的致富示范了一条可行、可借鉴的光明之路。
1987年,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环抱着换新水产良种场的垂杨柳吐绿飘絮,几十个灌满水的鱼池清波荡漾,浮光耀金,一派生机。金万昆在这个春天带领着换新水产良种场全部的17名职工,向着完成今年既定的生产目标——孵化鱼苗4亿尾进军。
这一年,金万昆已经55岁了,年过半百。五十而知天命,但金万昆似乎永远不相信命运的安排。这几个月来,作为换新水产良种场场长的金万昆,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随时掌握气温变化,金万昆自己掏钱给办公室添置了一台无线天气预报器。宁河县气象台每天4次定点播发天气预报,同时播报未来十几天的天气情况。要知道,鱼苗孵化与气温、水温有着直接关系。从安排渔场人员、准备孵化工具,到设计亲鱼的运输路径、准备催产药物,金万昆都做了周密部署,就等气温、水温等客观条件达到孵化的要求。
金万昆不止一次说过,鱼苗孵化就是打仗,渔场就是战场。这次孵化4亿尾鱼苗更是一场硬仗。55岁的金万昆就像一个老将军一样坐镇中枢,指挥全局。他整天思谋、筹划,等待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时机,以开展这项事关换新水产良种场未来发展的工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