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父亲——102岁老兵观看大阅兵


□周秀珍

金秋检阅动天光,百岁戎装泪两行。

弹雨曾拼三尺剑,烽烟犹记旧时枪。

今朝铁甲连北斗,往昔忠魂铸太行。

……

102岁的父亲周广階,是一位历经世纪风雨的老兵。他结婚仅三天就踏上抗日救亡之路,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他的功勋章串联起一部浓缩的中国现代史。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当天,我们陪父亲一起观看大阅兵,一起观看的还有来家慰问的居委会主任。

阳光透过纱帘洒在客厅里,父亲早端坐在电视机前。这位102岁的抗战老兵,今天特意穿上那件旧军装,小心地别上每一枚军功章。当阅兵式开始,他的脊背不自觉地挺直,浑浊的眼睛泛起光亮。屏幕里雄壮整齐的方阵走来,父亲突然举起颤抖的右手敬礼,像回到80年前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他的手指关节因用力而发白,军装上的领章随着呼吸微微起伏,仿佛仍能听见当年战友们铿锵的脚步声。

阅兵场上,反制无人机的强大“铁三角”亮相,父亲突然攥紧了沙发的扶手。他布满老年斑的手背上青筋微微凸起,像枯枝抓住最后一片落叶。“当年我们连步枪都缺,现在……”老人喉结滚动着,声音卡在哽咽里,后半句话化作一声带着颤音的叹息。几滴泪珠顺着皱纹的沟壑滚落,滴落在军功章上。电视机反光里,能看见他通红的眼眶映着钢铁洪流正以崭新的姿态驶过天安门广场。我递给他的手帕被他捏出褶皱,仿佛要攥住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弟弟周津突然站起来,笔直地站在父亲身旁,学着电视里受阅官兵的样子行了个军礼——虽然动作不够标准,但父亲立刻笑出了眼泪。我们的孙女把脸贴在老人膝盖上,小手摩挲着军功章上的五角星,奶声奶气地问:“太爷爷,这些星星是打坏人的吗?”整个屋子静了一瞬,接着响起父亲带着哭腔的笑声。窗外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给满屋子的泪光镀上一层金边,那些挂在墙上的老照片里年轻的面孔,似乎也在这一刻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当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方阵出现在屏幕上时,父亲突然从沙发上弹起,佝偻的腰背竟不自觉地绷成笔直的线条。他的瞳孔在镜片后剧烈收缩,青筋暴起的手死死抓住拐杖——那根陪伴他多年的胡桃木手杖,此刻被捏得咯吱作响。“那门……那门炮……”父亲干裂的嘴唇颤抖着,突然用拐杖重重戳向地面,“当年我们连只有三门老式山炮,炮弹……炮弹要省着用啊!”他浑浊的泪珠砸在军功章上,溅起细小的水花,那些刻着晋中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铜质徽章,此刻正随着他急促的呼吸剧烈起伏。父亲突然踉跄着扑向屏幕,布满老年斑的脸几乎贴上液晶显示屏,“当年我们靠目测算距离,现在……现在……”他哽咽着举起右手在虚空中比划着弹道,“现在有北斗啊!”整个房间被他的喊声震得发颤,墙上的老照片里,那个年轻炮兵连长正用同样的手势,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校准炮位。

当镜头缓缓掠过主席台上那些白发苍苍的面容时,父亲突然像被什么击中般怔住了。他布满老年斑的手微微颤抖着摘下老花镜,用袖口反复擦拭着镜片,又凑近屏幕一寸寸地辨认。“他们……肯定比我小……”他沙哑的嗓音像从岁月深处传来,枯枝般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军装上那枚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此刻正随着他急促的呼吸起伏。

1945年的寒冬突然在他眼前展开:战壕里结冰的窝头,共用步枪上残留的体温,硝烟中互相搀扶的年轻身影……那些曾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如今都成了黑白照片上的凝固笑容。

电视机里爆发的口号声将他拉回现实。老人缓缓坐直佝偻的脊背,用拐杖轻轻敲击地面,笃笃的声响仿佛在叩击时光之门:“这些战友们啊……当年都是和我一起冲锋的毛头小子……”他浑浊的眼底突然泛起水光,指尖抚过军功章上模糊的刻痕,那上面不仅镌刻着荣誉,更封存着80年前永不褪色的青春。

窗外秋阳斜照,将老人银白的发丝染成金色。他望着屏幕上那些抗战老兵同样苍老的面容,突然轻声说:“当年我们约好要活到胜利那天……如今……如今……”话到嘴边化作一声绵长的叹息,像一片枯叶轻轻落进岁月的长河。

他给我们回忆起1945年那个寒冷的冬天,自己作为年轻的军人在战壕里战斗的情景!父亲的目光在屏幕上移动,注视着受阅部队威武雄壮的强大阵容、整齐划一的铿锵步伐和一往无前的坚毅表情,他仿佛穿越了80年的时光,与那些早已逝去的战友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安息吧,老战友们……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祖国永远铭记你们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