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与皇上对话
文/唐银生
偶尔购得《康熙·雍正·乾隆》一书置于案头,本想写作之余增加点历史知识,娱乐身心,却不料被它深深吸引了!就像每天傍晚必看央视《新闻联播》一样,每天晚上20:00-22:00成了我捧读此书的铁定时间。不到半年,这部64万字的皇皇巨著被我“啃”完了,而且摘了近万字的读书笔记。
我是学中文的,对历史并不陌生。但那时学的历史全是教科书上的内容。那时的教科书挺单薄,只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概括,忽视对一些重要人物的描述,以致学到的仅仅是粗浅的时代更替脉络。关于清朝,也只知道明末李自成起义失败,清兵入关一统天下,期间出现过长达百年的“康乾盛世”……如此而已。至于三位帝王的执政细节,就知之甚少了。
通过阅读《康熙·雍正·乾隆》,仿若在书中与三位开明君主对话,深感他们的作为来之不易。他们个性鲜明,风格迥异,但有一点相同——在尖锐复杂的宫廷争斗中排除异己、坐拥江山后,及时腾出手来巩固边疆,安抚天下。清朝经历了295年,13个皇帝,相比之下,康熙、雍正、乾隆最负盛名。康熙8岁登基,16岁亲政,虽只活了69岁,却在位61年,是中国古代400多位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半个多世纪的执政生涯,康熙在内政、外交、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有非凡建树,被誉为“千古一帝”。他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削平三蕃、巩固统一,抵御外敌、缔结和约,统一台湾、开府设县,亲征朔漠、善治蒙古,重农治河、兴修水利等等。当时大清国力强盛,人口达1亿3千万,疆域辽阔,东北到库页岛,南到曾母暗沙,西北到巴尔喀什湖,总面积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
雍正是康熙之子,生于1678年。因康熙身体硬朗,他等到45岁康熙驾崩那年才继位。当时争斗十分激烈,帮助他登上皇位的是年羹尧和隆科多两位大臣。隆科多是步兵总领,京城卫戍司令,执掌兵权;年羹尧为川陕总督。他们当时联手牵制了竞争对手允禵。不过三年后,当他的皇位巩固了,两位大臣就因“功高盖主”被莫须有的理由治罪了。雍正在位13年即病故。
乾隆比父亲雍正要幸运很多。一是因为他从小聪明伶俐,读书用功,《爱莲说》能倒背如流,颇得爷爷康熙喜爱,13岁就被密定为皇储;二是他深得两位名师教导,一个是江西高安县的朱轼,一个是福建漳浦县的蔡世远。雍正病逝后,乾隆顺利继位,时年25岁。年轻气盛的他决定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他对外巩固疆土,勘定准噶尔,征服缅越,两定金川;对内坚持天天临朝,仁政爱民,曾六次下江南,留下“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的诗句。文化方面,主持编纂著名的《四库全书》。乾隆在皇位上一干就是60年。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85岁的乾隆宣布退休,将皇位交给嘉庆。理由是,他不敢与在位61年的先帝康熙并行。不过,他卸任后依旧以“太上皇”的名义训政,嘉庆大小事情都听从于他,直到他89岁辞世。高寿的乾隆亲历四朝,实际统治国家63年,是历代帝王无法比拟的。乾隆执政后期,西方国家正发生一场巨大变革:英国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这三件大事有力推动了西方列强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力强盛,从而改变了世界格局,而横跨欧亚大陆的沙俄也日渐强大,可闭关自守的清朝仍陶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随着乾隆的离世,康乾盛世已然结束,内忧外患即将到来。
培根说:读诗可以怡情,读史可以明智。《康熙·雍正·乾隆》作为“中国皇帝大传”(丛书)五部中的一部,是有份量的。从书的“前言”获知,五部书各写三位皇帝,共写了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赵匡胤、成吉思汗、朱元璋等15位重要皇帝的故事。它既是严谨的正史,又有跌宕起伏的情节,颇具故事性和趣味性。书读完了,意犹未尽,掩卷沉思,将封建帝制下的“盛世”与而今中华民族强势崛起的盛世相比较,内心便油然生出千般欣慰、万种自豪!正因如此,丛书的另外四部也已列入我的读书计划之中。
读帝王故事,与皇上对话,用历史眼光欣赏其文韬武略,审视其金戈铁马,评判其是非功过,就是享受一顿不可多得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