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礼物
文/管淑平
金秋时节,诗意与温情俱佳的节日当属重阳节。双九相逢,透着美好和温暖,熟悉的桂香,泛黄的银杏,将秋日的节奏如微风拂动涟漪般轻轻掀开。
我对重阳节最初的印象是源于学生时代。当时语文老师在三尺讲台前深情并茂地朗诵着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登高、望远、插茱萸、饮菊花酒等都是重阳节必要的习俗。据老师讲,人们在这天不仅要赏菊、制作重阳糕,还要祭祖,更重要的是这一天主要是为了陪伴和关爱老人,孝敬长辈,所以重阳节也叫“老人节”。
记得刚上初一时,我的班主任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专门带领着我们去敬老院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我因腿脚不便,只好坐着老师的车前去。一路兜兜转转,我们终于到了新农村的敬老院。同学们也个个都兢兢业业地忙活儿了起来,为老人打扫房间或是清洗衣物,而我呆呆地站在院门旁,显得特别无奈。
这时候,敬老院的院长走过来向我打招呼。我抬头一看,竟然是我的小学老师,一时间所有的生疏感和不知所措全然消失。院长问了我的情况,并鼓励我要怀着感恩的心努力读书,争取有所作为。他的语气还是和小学时候那样和蔼可亲。而我也微微一笑,明白了老师的苦心,所以没有多说什么。
在敬老院里,我还见到了熟悉的邻家长辈们。长辈们原是和我住一个村子,后来儿女们有作为了,很孝顺地把他们接走了,但我不知道为什么长辈们却住在敬老院了。我读小学时,常和他们碰面,我那时也总会微笑着问候他们。之后念初中,远离了村校,父母和我也很少回老家,似乎故乡的记忆就慢慢变得有些陌生了。
清冷的风吹在身体上,但我却百感交集,那一刻的我仿佛一下子品尝到一生中所有的境遇,而我当时年龄尚小却不能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长辈们看到院中的我,便问:“你是淑平吗?这么多年没见,个子都长这么高了呀!读书怎么样?腿脚好些了没?你父母现在怎么样……”他们关切的问候似冬天的火炉,一下子驱走了外在的寒冷,温暖了我的心扉。
果然,最亲还是家乡人。和长辈们交流了很久,知道了他们都很挂念我,因为我小时候嘴巴甜,深得老人们的喜欢。后来,我也终于从长辈们的口中明白了他们为什么会住在敬老院而不和儿女们住一起了。原来,老人们怕给儿女添加负担,觉得住一起儿女们不能好好工作,怕儿女分心,更因为担心才因此选择到了敬老院。简单的话语,却让我的内心感到一种爱的深刻与沉重。老人爱子女,子女疼老人,为了子女过得更放心,以至于老人们宁愿无奈地选择离开。
辞别的日子终于还是在不情愿中迎来了,同学们为老人们忙活完了就在班委带领下早早地踏上返校的路途。我是同班主任最后一起离开的。离开的时候老人们还不忘了叮嘱我要努力读书,将来好好回报和照顾我的父母。话语里满是鼓励和爱,眼神里全温情的目光。是呀,敬老院,名字虽然很好听,可终究温暖不了老人的心,老人们的心终究还得需要儿女们的关爱与理解才能温暖。老人们深沉的爱,也许他们的子女会懂,也许不会,但那时的我早已懂得。
那个深秋的重阳节,风是冷飕飕的,但我的心里却不再如往日那样胆小懦弱,而是渐渐变得坚强而充满自信。那个深秋的经历,也是我学生时代比课堂所学还要弥足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