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我市多举措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本报讯 记者张定辉 丰城融媒体中心 高安融媒体中心报道 我市切实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进一步增强民生兜底保障能力,市民政部门通过稳步提升救助标准、加快推进低保扩围工作、精准认定救助对象等举措,把关爱和温暖送到困难群众身边,确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在丰城市桥东镇下青村徐国平家中,当地民政局工作人员正在与他们夫妇攀谈。徐国平的儿子今年33岁,精神三级残疾,家庭主要生活来源全靠徐国平夫妇俩平时打零工和务农。由于儿子常年需要有人在家看护,再加上高额的医药费,女儿也还在上学,家庭生活比较拮据。在重新评估认定其家庭经济状况后,依据相关政策,去年年底,徐国平儿子的“单人户”低保被审批通过。
徐国平说:“我儿子在去年纳入低保后,看病报销比原来提高了不少,生活负担比原来减轻了很多。镇村干部经常到我家上户了解情况,感谢党的好政策。”
丰城市民政局社会救助中心主任周满香说:“我们加强了业务培训和政策宣讲。目前,按照‘边缘从宽、不漏保一人’原则,已将71户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按照‘单人户’政策纳入低保保障范畴。”
据了解,我市民政部门从去年底开始实施“单人户”低保政策,对存在争议家庭经济状况的困难群众进行评估审定,对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给予更多倾斜。规定成年无业的一、二级残疾人和三级精神、三级智力残疾人可以参照“单人户”提出低保申请。同时,采取“铁脚板+大数据”方式上门入户精准认定救助对象,提升救助制度覆盖率。高安市筠阳街道根据农村居民医保推送信息,排查到辖区居民刘桃因患肿瘤三、四月医疗费用近8万元,个人自付超过3万元。在上门调查核实情况后,当地民政部门自5月起对其开展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并积极帮她对接专项救助。
救助对象家属刘沙沙说:“民政部门主动和我们对接,对我们的帮扶非常大。有了这些帮扶,我们压力小了,对接下来的治疗也更有信心。”
高安市民政局低保股股长夏永芳说:“我们将获取到的医疗、教育、因灾等部门救助数据导入‘数字民政’系统。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会自动对有潜在困难的对象生成预警名单,我们会及时组织对预警出来的名单进行线下摸底排查,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范围。”
通过进一步完善部门间数据信息比对,精准认定救助对象。我市常态化开展困难群众走访摸排,定期把救助信息汇聚到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利用“数字民政”监测平台,自动对监测数据进行分类,发出监测预警信息提示。截至目前,全市共筛选出预警监测数据400条,做到精准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确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据统计,我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去年每人每月825元提高到885元,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去年每人每月600元提高到660元,救助标准已连续16年稳步提升。截至8月底,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9.95万人,发放救助补助金7.40亿元;特困供养对象2.13万人,发放救助金额达1.53亿元,全力兜住兜牢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