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车


海波

第一辆车

印象中,父亲买回的第一辆车是一辆飞鸽牌自行车,二八的,黑色,很威武,很英气,很俊朗,跟那时的父亲一样。那时候,父亲不过二十八九岁年纪。我也还是个刚刚不穿开裆裤的小屁孩儿。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农村,谁家要是能买一辆崭新的自行车,也是一件挺风光的事儿。通常一大家子只有一辆自行车,兄弟姐妹、姑嫂妯娌们轮流着骑,并且是必定有重要的事,才被长辈允许骑:赶集、走亲、回娘家,或者是未婚的小伙子去相亲见面,骑上一辆崭新的自行车,会是一件很有排面儿的事。

我们家穷,自行车买得算晚的了。不知是攒钱攒了多久,才攒够一辆自行车钱。那时候最大面额的人民币是十元的大团结,家里很少见这种钱,小孩们平时见的最多的,只是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币,或一角、两角的毛票。而攒够一辆自行车的钱,不知要攒够多少毛票,再换成二十几张大团结,才够买一辆自行车的钱。

光靠庄稼地的那点收入,显然是不够的。那时候,父亲在镇上五金厂打工,做铁匠,每个月的收入也非常少。而我家买的第一辆自行车,想想当时应该还是借了一点钱,狠心买下的。因为在之前,还发生过一件事,而且是发生在我身上的。

模糊记得是姥姥家买了新自行车,小姨骑着来我家走亲,应该也是有显摆的意思,那时候的小姨也不过是十几岁的孩子。

而当那辆崭新的自行车放到我家院子里的时候,我当时整个眼神都直了。真好呀!于是,我趁大人们都不注意,迫不及待地蹬了上去。只听“哐当”一声,自行车倒了,我被砸到了底下,疼得哇哇大哭……

大人们闻声赶来,也都吓坏了,因为我满脸都是血……

经历了这一次事故之后,父亲决定我们家也要买一辆自己的自行车,意在不让我再那么新鲜别人的自行车了。

家里有了那辆自行车后,我在别的孩子面前也有了炫耀的资本,当然在家里,大人们还是严格要求和认真交待,不能轻易动那辆自行车,因为我年龄太小,根本还够不着骑。

后来,我年龄大一点,就由父亲在后面把着,慢慢学习骑车。再后来,日子慢慢好起来,家里陆续有了不同的自行车。只是,那时候淘气的我们,常常把自行车的链条故意弄断,偷偷把车胎扎破,因为这样,大人在修过、补过几次之后,失去了耐心,我们就可以明目张胆地用链条和车内胎来自制洋火枪了。

第二辆车

父亲是个农民,但又是一个不太合格的农民,庄稼种得不如别人好。种庄稼种不好,父亲就种瓜,对种瓜这件事,父亲倒比较得心应手,每到夏天西瓜下来的时候,父亲的第二辆车就派上了用场。

父亲的第二辆车,是一辆小拉车。别人家的车多数都是木头做的,而父亲的小拉车是铁的,因为父亲当过铁匠的学徒,就用一些铁管焊了一辆人能拉,牛也能拉的小拉车。这辆小拉车比别人家的沉,拉着费劲,是那时候最令我们头疼的事。

而父亲就用这辆铁的小拉车,卖了一车又一车的西瓜,然后盖起了我们的新房子。

如今,那辆车早不知多少年前就被卖了废铁了,但父亲光着膀子,拉着一车西瓜,流了满身汗,串乡卖瓜的印象却深深而又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第三辆车

后来,市场经济了,光靠庄稼地里刨食已明显不行了,村里人外出打工的打工,做小生意的做小生意。父亲年龄偏大了,又没什么手艺;做生意,父亲好像又没那个脑壳,家里更没那个本钱。

父亲买了辆人力三轮车,到市区车站拉活儿了。是朋友介绍给他的,说干这个省心,也能挣到一点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汽车还很少,四五线的小城市好像还没有出租车,那些下了火车或长途汽车的人,如果路远都要坐人力三轮去办事,或者去进货。短途的两三块,二三十里路远的十块、八块。

那时候,我已在另一个城市上大学专科,花销逐渐增大。而父亲拉活儿挣的钱,基本就供我的学费了,父亲每隔两个月给我送一次钱,后来变成每个月送一次钱,基本都是一些散票。

那时候,我已懂得爱慕虚荣。因父亲送的钱少或者不及时,还厌弃过他。现在想想,真是有点年少混蛋,那是父亲严寒酷暑一脚一脚蹬出来的钱啊。

也是那段日子,父亲染上了喝酒的习惯。喝了酒就要发牢骚,让人有些讨厌。

但有一件事,却让我扎心得疼。父亲有一次喝酒,掉了泪说,有一天晚上,有两个二百来斤的大汉,坐了父亲的三轮车,说要到离市区将近三十里路的一个村子,天晚了,父亲有些不想拉,但想着能多挣几个钱,咬牙答应了。两个大汉,将近四百斤,父亲一脚蹬、一脚蹬地拉起他们。

当快到村子的时候,父亲早已累得不行了,明显蹬得慢了,那俩人就抱怨,说不坐了,跳下车来扔给父亲十块钱。父亲一下子急了,说好的二十五呀?

但那俩人却凶狠狠地说,就这十块,不要连这个也没有了,说着就往兜里揣。父亲敌不过两个大汉,就转变态度近乎央求了,说不给二十五,就给二十吧。这么大黑天儿的,都不容易。

那俩人把眼一瞪,说不容易的多了,挥起拳头要揍父亲。

父亲没办法,孤身一人,在人家的地盘不得不低头。只是,往回骑的路上,全身被汗水湿透的衣服,还有酸痛的腿,心里窝着的火与委屈……父亲蹬着蹬着,眼泪就哗哗地掉下来了……那时,父亲已四十六七岁了。

父亲终于老了,再也蹬不快三轮车,再也拉不动太沉的货,与之同时,出租车多了,私家车也多了,父亲没多少生意了。

我长大后才明白,父亲用他仅有的壮年时的力气,在那座城市里,蹬出了一个长征,挣了他儿子的学费,然后不得不与那座永远不会接纳他的城市告别。

第四辆车

父亲越来越老了,头发白了,腰弯了,腿和腰椎间盘还落下了毛病。父亲又回到农村种地,还是种不好。只是种好了又如何呢?电费涨了,水费涨了,化肥钱涨了,农药涨了,唯有粮食的价格没涨多少……

种瓜,父亲也再弯不下腰了;拉车,父亲也拉不动了。

好在,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父亲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上街、赶集,买菜,换面,方便多了。只是父亲老了,一天比一天老。

那几年,我在城里混得也不轻松,房价一天比一天涨得凶,像发射火箭,而我的工资却像是蜗牛,慢得让人上火。只好,在工作之余,干一些零活儿,好凑够一套可以安家的小房子的首付。

为了这,我把一周半的儿子放在了老家,于是父亲就骑着他的电动三轮车拉着他的孙子,下田,赶集,送幼儿园,风雨无阻。孙子在电动三轮车上淘、在三轮车上闹,有时哭,有时咯咯笑,而父亲愈见苍老的背影,一天比一天安静,一天比一天沉默,偶尔也回头冲他的孙子笑笑。

儿子上小学了,我的房买了,父亲用电动三轮车把孙子送到城里来,还送来了几床新棉被,一袋面,一袋玉米面,两大篮子自家种的蔬菜。然后默默骑着他的电动三轮车消失在小城街道的车水马龙中。没顾得在我的新家喝一口水。

父亲说,得赶着回去浇地呢。

第五辆车

我也变成个踏实努力的中年人,工作、上班、写稿、出书、拿奖,日子慢慢好起来了。

我也要买一辆汽车。

本来,想好的,要买个跟帮带遛儿的,钱早在银行卡里了。可是,去市区买车的时候,改主意了,因为在公交车站,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骑着一辆电动三轮车在极力地拉客,好多人都摇头不坐,我的心一下子就被烫到了,不敢再多看一眼。

到了4S店,买了一辆最便宜的、低配的车。

我开车回了老家,父亲有些吃惊,但似乎又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他的儿子买汽车了。

我说,爸,咱开着车去赶年集吧。父亲说,有三轮呢,三轮更方便。

但我还是执意要父亲坐我的车去。父亲答应了。

父亲换了新衣,坐到车后座上,一路上无语,回来的路上也无语。而我却分明能感到他心中的惊涛骇浪,我心里也有一份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