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人的光盘情怀
王晓阳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李绅的《悯农》形象地写出了一粒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艰辛过程,告诫人们要尊重劳动、珍惜粮食。这也是我家的家风,代代相传。
爷爷是一个读书人,记得我小时候,他常常念叨“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好奇地问这是什么意思,爷爷笑着抚摸我的额头,说:“这句话是说,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一句话,凡是有用的东西,就不能轻易扔掉。”我似懂非懂,迷迷糊糊地点点头。朴素的话语,道出了粮食来之不易,当倍加珍惜的道理。
爷爷身体力行,堪称节约的典范。每次打完稻谷,爷爷总要提着一个小桶,认真地在稻田里捡拾散落的稻谷,不嫌脏,也不嫌累,仿佛在捡拾金子一般。看到桶底的一小堆稻谷,爷爷总是笑呵呵的,仿佛喝了蜂蜜,心都是甜的!
每次吃饭前,爷爷经常朗读《悯农》,奶奶听得多了,有些不耐烦,说:“老头子,这首诗你读了好多遍了!”爷爷不生气,反而笑着回答:“不要生气,珍惜粮食、尊重劳动是我家的家风,读这首就是传承家风,让孩子们俭以养德!”奶奶听后,露出一丝笑容,说:“你说得对,不愧是一个读书人!”奶奶没有文化,一听爷爷说出这么重要的“家风”两个字,瞬间就没有了声音。
有其父必有其子。父亲一生勤俭持家,每次吃饭,饭碗里一粒米也不剩。看到掉在饭桌上的白米饭,他都会捡起来爽快地吃掉,完全不在意别人异样的眼光。至于家中剩下的汤汤水水更是舍不得倒掉,父亲总是大口大口地喝完,有时还用舌头把“溜号”的青菜或者米饭舔去吃掉,引得我们一阵大笑。父亲听到,也一起笑了!当然如果食物变质了,就喂猪喂鸡,物尽其用。父亲常常对我说:“每一粒粮食都是千辛万苦种出来的,珍惜粮食就是珍惜劳动成果。珍惜一粒粮食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可以折射一个人的修养品行!”
我牢记父亲的教导,对粮食怀有一种莫大的尊重和珍惜。每次吃饭时,总是盛适量的饭,吃完再添,绝不一次性盛过量,吃不完就浪费了。每次下餐馆,总是点适量的菜,不讲排场,不慕虚荣,吃不完必定打包带走。父亲知道后,高兴地说:“勤俭持家传久远。你继承了节俭的家风,不愧为我的儿子!”
当然,令父亲高兴的不止于此。更可喜的是,他的孙子也从小学会珍惜粮食,每次看到剩下的饭菜,就会伸出小手指,睁大眼睛说:“米饭!米饭!”提醒家人不要浪费,直到剩饭剩菜被消灭干净才肯罢休!
勤俭的家风,不仅仅是一家的。因为它既是小家的,也是大家的。既是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我们每一个家庭,如果都能把勤俭持家当成传家宝,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