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李晶 王宏禹 刘曼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新阶段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着眼于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意义重大。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新型城镇化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空间载体保障;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要求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核心,更好结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破除制约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把城市建设成为高品质生活的空间载体,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要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相互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曾预言“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镇化的历史”,现在正在被我国已经发生的沧桑巨变所印证。城镇化是现代社会伴随着工业化发展而出现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城镇化建设作为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到发展的方方面面,必须充分认识城镇化建设内涵的全面性,围绕经济建设、政冶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五方面整体布局,统一推进,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强化科学规划引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然而,在当下中国的一些城市,人口膨胀、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病”暴露出的正是短视规划带来的长久危害。规划要做到科学,从来不是“我说了算”,而是政府、专家、百姓“共同说了算”,如此,才能增强规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规划要执行到位,要杜绝浪费、拒绝折腾、少走弯路,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留下穿越历史的经典城市。

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农业转移人口虽已实现了职业转换,一直在城镇务工或者经商,但难以实现家庭地域的转移和身份的改变。要鼓励农村人口向城区转移、向市民转换,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促进外来人员融入城市,保障外来人员的合法权益,鼓励外来人员参与居住社区的公共事务和管理,促进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员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创造条件让外来人员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

(2021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202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