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理解和宽容筑起幸福之家
——记省级文明家庭刘利民张艳芝家庭
本报记者 田思雨
刘利民,一名电力职工;张艳芝,一名医务工作者。两人结婚十几年来,孝顺父母、勤俭持家、甘于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文明家庭的深刻内涵。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妻子舍小家为大家,坚守自己的岗位,丈夫报名参加社区志愿者,同时间赛跑,和病毒较量,夫妻俩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
刘利民今年44岁,就职于阜城县供电公司,跟妻子结婚已经有19个年头。刚结婚时两人就达成一致,一定要孝顺好双方父母,竭尽所能让老人有个幸福的晚年。他们为了方便照顾家人,始终和两位老人生活在一起。父母从不索取任何物质,但刘利民每个月都会从工资里留一部分给父母,这已经形成了习惯。父母生日时,他还会买健康手环和智能手机送给老人,并不厌其烦地教他们如何使用。
夫妻俩过日子,难免会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从刚开始的争吵不休,到现在的心平气和。刘利民坦言,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其实都是一些平凡小事,有时候想着想着,问题也就慢慢解决了,夫妻之间还得需要磨合。”刘利民说。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过着,夫妻俩也更加和谐和睦。俩人工作上认真负责,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质量虽然提升了,但是刘利民一贯坚持的科学生活方式没有改变。收入增加了,一家人并没有铺张浪费,反而更加注重理财和合理消费。能够修复利用的东西绝不会轻易丢弃,水龙头坏了,换个皮垫、换个螺母就能继续使用;淘米的水可以用来浇花;生活废水可以冲厕;能步行便不开车;平时做到人走关灯;垃圾分类处理……勤俭节约早已成为全家人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单位,刘利民曾是一名司机,每天上班前,他都要清洁好自己所驾驶的车辆,保证同事们坐得舒心。空闲的时候,他尤其爱钻研汽修,因此熟知各种维护知识,车辆遇到意外情况他总是能够轻松化解。后来由于工作调整,刘利民被调到运维检修部物资班。物资班多是女同事,每当非工作时间仓库有装卸货任务时,刘利民就带头加班。由于他们平时工作多在露天地里,尤其到了夏天,太阳暴晒下汗流浃背,夜晚还有蚊虫叮咬,同事们的皮肤经常泛红甚至脱皮,细心的刘利民便自备了一个工具箱,里面除了常用的仓库记录本和钢笔,还有防蚊喷雾、花露水和防中暑药品,这个箱子也成为同事们最喜爱的“百宝箱”。
还有一件事,提起来就让刘利民自豪不已,那就是他一直参加义务献血,已经近十年的时间,献血总量是自身总血量的4倍。说起献血的初衷,刘利民说缘于一次事故,那是2009年的一天,在他出车的路上,目睹了一起车祸,后来听说受伤的男青年因失血过多失去了生命。这让刘利民感到无比惋惜,他立即联系血站,经检查血液合格后,马上进行了献血。首次献血之后,刘利民感觉身体不适,但是他迅速调整自己,并坚持每隔半年就献血一次,就这样他开启了义务献血之路。在他的带动下,又有4名同事加入了献血志愿者队伍。刘利民常说,“我是一名党员,挽起胳膊就能救人,这样的事多有意义”。
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在阜城县人民医院工作的张艳芝临时接到通知,取消休假。刘利民所在的社区由于防疫要求几经封闭管理,既然去不了单位那就在社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立即去社区报名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搬运物资、配合进行核酸采样、信息录入、排查外来人员,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刘利民的身影。刚开始,小区住户需要每天一次核酸采样,刘利民就戴好红色袖章,穿好红色马甲配合医护人员采样工作,维持秩序、收集试管、消杀、打包……每个环节都认真细致,这一做就是十几天。他所负责的烟草小区住户有几十户,老年人居多,为了更好地进行服务,刘利民和其他志愿者主动上门为他们做核酸,还经常跑腿为他们买菜、买药、扔垃圾。“穿上马甲,戴上袖章,我就知道这是一份责任和使命,虽然力量微薄,但是因为我的付出和坚守帮助到了一些人,就觉得很知足了。”刘利民说。
在这样一个有爱的大家庭里,家庭成员们互相鼓励扶持,有困难时不离不弃,有烦恼时彼此开导,日子越来越好,人心也越来越齐。“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我们一大家子都要整整齐齐,少了谁都不行。”刘利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