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口粮”的守护者


运行人员远程监控斗轮机操作

2台翻车机、3座煤场、4.6公里皮带、14公里铁路,每年运输、接卸、储存、混配天然煤300万吨。这一串数字,就是国能(天津)大港发电厂有限公司燃料运行车间工作的缩影。

该车间主要负责企业燃煤的接卸、储存、输配等工作,为企业电力生产的“口粮”——煤炭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实现38年超亿吨燃料运输无事故的骄人成绩。

“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基石。”这是燃料运行车间每位职工日常工作中的口头禅。他们多年来对待安全工作如履薄冰、心怀敬畏。一系列标准化管理手段的实施,彻底改变了燃料运行系统的面貌,也扭转了常人对燃料脏乱差的认识,“刮风二两煤,下雨黑水走”的燃料旧貌一去不返。

“看,我们的斗轮机上没人操作也能自动取煤!”燃料运行车间主任姚春庄指着监控屏幕骄傲地介绍。监控画面中,庞大的斗轮机正如探入煤场的钢铁巨龙,轰鸣着,翻滚着,自动定位、自动堆料、自动取料、全数据监控,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就在今年3月18日,该车间煤场1号斗轮机无人值守研究改造圆满完成,正式投入运行,实现了斗轮机自动定位和堆、取料作业远程全自动控制无人值守,也标志着燃料系统科技创新突破性的飞跃。

由于常年和煤打交道,燃料运行车间不仅地处偏僻、环境艰苦,冬季迎风冒雪,夏季头顶烈日,随着人员退休及老龄化加剧,车间缺岗缺人情况也愈发严重。面对影响车间发展的困局,车间上下咬紧了牙下定决心,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

2020年开始,车间燃料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改善了作业环境,降低了运行人员的工作强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原先需要18人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现在11人便可完成。

近年来,车间多个班组获得上级单位4星级、5星级班组命名,车间多次获得上级公司先进集体等荣誉表彰。“我们还要探索开发机器人智能巡检和AI虚拟技术的普及应用,那个时候,咱们燃料工作肯定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姚春庄对燃料运行车间的发展信心十足。

本报记者高竹君 通讯员刘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