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遗迹展示——

天津鼓楼博物馆


天津鼓楼博物馆

板桥胡同场景

天津鼓楼名为鼓楼,实为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 年),历经数次战火后重建,是天津市的发源地,是城内布局的轴心。2001年,重建后的鼓楼宏伟典雅,青砖墙面,白玉栏杆,飞檐斗拱,碧瓦丹楹,油漆彩绘,雕梁画栋。鼓楼有四门,分别为“拱北”、“定南”、“镇东”、“安西”,其上有楷书匾额。其建筑规模为27米见方,高27米的体量。

走入鼓楼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复原的鼓楼城墙,在城墙下面摆放着1921年重修的鼓楼北门洞上的“拱北”石匾。一楼二楼的展厅主要推出了“老城遗韵”基本陈列。展览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了明清两代天津老城修建、整葺、拆除的变迁过程,描述了城池内外公署迭立,民居纷建,商贾云集,街衢涌现,庙宇寺院星罗棋布的历史过往;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长芦盐商及其后代在天津城市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扮演的主要角色,南来北往的文人名士在津吟诗作赋、鉴赏书画、刊刻书籍等文化活动,概述了明代天津卫学的建立,清代州、府、县学的出现。

展厅里,商会的匾额、老城内的街巷门牌……应有尽有,一件文物——清代末年天津估衣街达仁堂药店的算盘,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这个算盘长3.06米,有117位,售货员可以随时或多人同时核算,反映了当时的店铺规模和商业的繁荣。在众多展品中,北门外出土的守卫天津城的明代铁炮、清代铁炮弹和天津文庙大修时发现的“文学戳记”字样青砖均为首次展出。

展览中还特别复原了“板桥胡同”以及清代学堂等场景,体现了当时商贾云集的景象以及书院教育的勃兴。近代以后,新式学堂遍布城厢内外。文化、教育的合力发展使天津城市的文脉得到传承、光大。

展厅中还特别设置了播放天津老城厢的介绍视频和天津老城的沙盘。 展厅内,大量的历史照片仿佛把人们又带回了老城的那个年代。市民李先生指着展柜里的一张图片说:“八国联军拆了城墙,痕迹就是现在的东马路、南马路、西马路、北马路,我们从照片上又看见城了。这个照片就是当时实际情况的真实写照。”

为了丰富展览内容,鼓楼博物馆还推出了“中西文化的交汇图片展”“光影留痕——天津老城厢地区历史照片展”等主题展览。一位观众介绍:“我从小在老城里长大,对这块地方,有着特殊的情感。老城厢有很多天津的传统民俗,现在都找不到了。好在当时还有胶片,能记录下那个时候的记忆,这是天津卫的历史,也是天津人脚下的根。”

鼓楼博物馆的一二楼为固定展厅,三四层为临时展厅。多年来,还推出了音像资料展、书画展、车模展、天津民俗展等,让观众更多地了解天津的历史特色和人文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