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名故事——
王串场

王串场旧街貌
王串场所指的区域,大致就是由真理道、金钟河大街、红星路和新阔路这四条道围成的地方,这片地在清雍正八年(1730年)以前归武清管,最早是农田和荒野,地广人稀的开阔地,所以那时被称为东开。到了乾隆末年,人口开始逐渐向这里迁徙,最早集中在此地的东北部,后来住户越来越多,形成了村落。
当时在村子里,有一户从南方来的姓王的人家,这家的户主叫“王串子”,此人厚道,在当地人缘很好。王串子一家在东开买了田地,又找了一块地势非常好的地方,平整之后做了打谷场。很多小户人家知道王串子厚道,一到秋收时就借王家的打谷场干活。久而久之,到“王串子家的打谷场”变成了“王串子场”,因为天津人说话爱“吃”字,最终简化成了“王串场”。一直沿用至今。
民国初,王串子的后人重返祖籍,把祖田和打谷场卖给了一个叫张俊川的富户。1937年,日本攻占天津,为了便于统治,在1940年把老王串场村分成张家胡同、崔家胡同、黄家胡同等几块区域。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人民政府在老王串场金钟路以南建立了王串场工人新村,都是平房大杂院,一排一排的,划分为十五段至二十六段。据老人说这里当年没有排水设施,一到雨季都要在家里预备红砖、泥土、塑料布,好在下雨时用这些东西把门缝都堵住,可就算这样,屋里还是得进水,下大雨时锅盆碗灶都在屋里飘着……真理道附近还好一些,地势比较高,增产道就不行了,地势最低,同样的情况下积水能比真理道深30厘米左右。
除了雨季积水问题,当年王串场新村的居民用水也特别紧张,水龙头设置在胡同里,几十户用一个水龙头,不但水压低,而且水竟然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咸的,当年很多人调侃王串场的自来水都能直接腌咸菜……
如今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早已成了天津老城夹缝中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被人们忘记,但“王串场”这三个字,却永远记录下了几百年来岁月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