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儿时说寒假


南开区向阳路街道 刘荣昌

初中三年里,每年的寒假我都要去姑姑家。那时候,一个人背上个包,里面装着父母给姑姑姑父带的东西和寒假作业,坐公交车到天津北站上火车,火车一路慢悠悠驶向北京方向。大概两个小时后,停在一个叫做安定的小站,我下车后,会到车站旁唯一的一个平房百货商店逛一逛,记得在那里买过一本科普读物《二十一世纪的桥》,然后就顺着乡间窄窄的公路,走上十几里来到姑姑家。

之所以选择寒假去姑姑家,只因父母工作忙,我又淘气,没人看着不行;再有姑姑家的堂姐堂哥都在北京工作,平时都不在家,我去了可以给二老增加些乐趣。姑姑也最喜欢我,总是想方设法给我做好吃的饭菜。

初三的寒假,我照例去姑姑家。大年初二那天,堂姐夫送给我一支钢笔——紫色的英雄钢笔。堂哥过来塞给我两块钱,说是压岁钱,我忙说每年姑姑都给我。他笑着说:“你今年16岁,是大孩子了,第一次给你压岁钱,要把钱放好,用在有用的地方。”那时候,姑姑也给我压岁钱,但都是到寒假快结束时,父亲从天津来探望姑姑姑父,顺便把我接走时,姑姑当着我的面把钱给父亲,也就是说,钱是落不到我手里的。所以,堂哥给我钱时,我很兴奋。

我把两元钱夹在了一本书里,至今还珍藏着。前几年到北京探望堂哥,已经老态龙钟的他谈起过年,早已忘记了给我压岁钱的事情,却还记得一件事:“有一回吃鱼时,我跟你说,别看你喜欢吃鱼,可肯定没我吃得多还会吃,因为我是厨师。”说起这句话时,我和堂哥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想起过去的事情,总是让我这年逾五秩的中年人唏嘘不已,那时候,从离开天津的家到姑姑家,要五六个小时才能到达。如今交通便捷了,很快就能到达,但我还是挺怀念那时慢慢的火车、慢慢地走路,慢慢地把压岁钱夹到书本里、慢慢地合上书,唯恐它飞了似的。大约一切都是慢慢的,如同慢镜头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