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如一日 用行动诠释孝和爱

——记全国劳动模范、天津市宁河区丰台镇东赵村村民凌秀荣


凌秀荣照顾侄女。

58岁的凌秀荣脸上刻满岁月的沟壑,却掩不住眼里的温润光芒。说话时,她总是不自觉地放轻语调,仿佛怕惊扰了谁,布满老茧的双手却透露出三十载光阴里托起整个家庭的重量。这位来自天津市宁河区丰台镇东赵村的普通农妇,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与柔情,在命运的狂风骤雨中为四位至亲筑起避风港。

1992年,25岁的凌秀荣带着对婚姻的憧憬走进王家。彼时的她不曾料到,命运的考验会以如此密集的方式降临。1998年深冬,婆婆不慎摔倒导致髋骨粉碎性骨折,从此卧床不起。凌秀荣默默扛起了日夜照顾婆婆的重任,清晨5点便守在婆婆床前。端药喂饭时,她总要先试温度;擦身翻身时,会特意用掌心焐热毛巾。床头柜上常年摆着三色药盒,早中晚分装得清清楚楚,这是她怕老人吃错药想出的法子。

命运的连环重击接踵而至。二哥猝然离世让公公精神崩溃,渐渐连儿子都认不得;大哥积劳成疾患上类风湿,关节变形到握不住筷子;侄女小脑萎缩病情恶化,16岁的姑娘生活不能自理。4个需要全天候照料的病人,还有亟待耕作的农田。寒来暑往,她每日天不亮就起身,先帮病人们穿衣洗漱,准备早餐,将屋内屋外打扫得一尘不染后,又匆忙赶往田间劳作。

凌秀荣先后获得2015年获评宁河区“身边感动”十大新闻人物;2020年被授予天津市劳动模范;2021年获天津市道德模范提名奖;202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

面对诸多荣誉,凌秀荣却总是淡然一笑,轻声说道:“这些都是我分内之事,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有责任将其传承发扬下去。”

本报记者吴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