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一线的“多面手”
“如何操作确保制氧电耗不高于0.9千瓦时/立方米?”“电耗与空压机压力和氧气放散率都有关系,可以通过开关导叶维持空压机压力在0.465兆帕,控制氧气放散率在3%。平时要加强和调度沟通,提前预判管网压力变化……”近日,在天铁公司动力厂制氧车间新制氧主控室,班长邓振坤正在和大家进行工作交流。
今年以来,公司全面推进“吨钢降本”攻关,制氧车间把氧气产量、电耗等指标层层分解,并制定具体的保证措施,3月收到阶段性成果后,开始全面推行岗位“变工况调节”。为了高效落地,邓振坤创新制定出“4号空分变工况调节标准化作业制度”。他先确定了影响负荷的空压机压力、空气量、膨胀空气量等15个关键项目,让每班岗位职工填写不同负荷情况下调节的数值。在保证设备安全的前提下,对空压机压力调节、氧透进口导叶调节等反复现场试验,通过不断摸索、计算、推理出不同负荷情况下,关键项目的最优数值,并打印成表格发到岗位上。岗位职工实施这套操作法后,机组在最高负荷下电流降低40安培,氧气放散率降低30%,生产成本明显降低了。
“我既是党员又是班长,要求别人做的事,自己必须先做好。”邓振坤常常这样要求自己。
3月的一天,4号空分突然出现分馏塔工况波动大的问题,邓振坤判断为主冷、粗氩塔液位过低引发的氮塞。依靠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技术,他以平衡冷量、稳定主塔的原则,不断调节造成冷量流失的环节。机组体量大,调节的效果并不能很快显现,他坚守在控制台前,一边监测数据,一边指导岗位人员检查现场设备。直到凌晨5点,液位升高到正常值后,工况终于稳定下来,有效避免了一起重大设备事故,此时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办公室。
制氧车间面积大、人员少,环境整治提升的任务繁重,邓振坤带头参与到车间管理人员组成的环境提升小组中,在工余时间里,垃圾清运、清理排水沟、美化亮化等活动中总能看到他的忙碌身影。
在对高约30米的几座分馏塔补漆美化中,约手掌面积大小的脱漆点多达上百处,且大都位于高空。由于是第一次干,没有合适的工具,邓振坤积极出主意,想办法,从网上购置了多个加长伸缩杆,将铲把巧妙焊接上,刷把稳稳固定上,自制了实用的工具,使原来够不到的地方也顺利完成了清洁、补漆。整整干了好几天,制氧的标志性建筑物终于焕然一新了。
本报记者秦帆 通讯员刘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