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油井之肾”的守护者

左凯在测试“海龙”智能注采工具。
左凯,海油发展工程技术公司钻采工程研究院总工程师。作为中国海油完井防砂技术的中坚力量,“海龙”智能工具的研发带头人。工作21年来,他先后获得“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今年,左凯获评天津市劳动模范。
“他爱拼,爱学习。”2005年,左凯第一次出海,师傅对他的评价很高。
那次的完井防砂作业持续了四天三夜,左凯全程参与。他详细记录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并深深迷上了这项技术。
完井防砂被称为“油井之肾”,其核心目的是防止地层砂随油气流入井筒,确保油气井实现安全、高效、长期生产。
2009年5月,作为研发负责人,左凯带领由8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向防砂工具自主化发起冲击。他们曾创下三天之内设计、研制、测试并替换前一套新工具的成绩。
左凯和团队成员绘制了上千张图纸,研制工具近百种,使防砂工具在地下几千米实现误差为毫米级的精准定位,80多道密封模块让管柱不同层间实现封隔,8个流体通道精确切换导通,最小防砂层间距可达4米,数据远优于同类型工具。他们研制的自主化防砂工具获得国家专利25项,所著的《防砂工艺技术》作为教材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2013年5月,左凯团队最新研制的自主化一趟多层砾石充填防砂工具刚刚“出炉”,就被拉到渤海油田。
防砂业界有句话:“世界防砂看中国,中国防砂看渤海。”而他们这次现场实施作业的9口井,又是渤海油田防砂难度最大、层数最多的。
“9口井,全是高难度,上百个模块密封在防砂管柱内,太容易砂卡了,你们能行吗?”过程中不乏质疑的声音。
“我们能行!”在多个技术审查会上,左凯的承诺掷地有声。
为赶上作业窗口,左凯和团队成员开足马力,自主编写防砂软件,马不停蹄地进行上千件工具的加工、组装、测试。在炎热的夏天,左凯在现场往复穿梭,全身工装几乎湿透。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年底,他们研制的防砂工具高效完成9口井一趟多层砾石充填防砂作业。
过去十余年间,左凯和团队成员自主完成五大系列、十三种类型、一百多种防砂和上部完井工具的研制。他们完成的防砂工具研发及工业化应用项目获中国海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研发的完井工具将供货周期从先前的6个月缩短到1个月,现场应用1600井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
近五年,他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项目,带领研发团队国内首创超级一趟多层防砂、控水防砂一体化和分支井防砂等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产品开发没有休止符,要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攻。”左凯说。 如今,他负责的完井技术又插上了智能化的翅膀。站在高高的实验井钻台上,左凯正热切地介绍着最新研制的HAILOONG TOOLS(“海龙”工具)品牌智能油田工具,意气风发。
本报记者高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