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守护“上合时刻”的“微光”们
8月31日12时40分,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配电间内,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城南供电分公司上合峰会一线保电人员巩晋通半蹲着,把红外测温枪对准配电柜,“A、B、C三相温度正常。”“收到,末端负荷电流正常。”两分钟后,另一个配电间的同事回复到。
这已是他们当天第17次核对温度。
如果把此次峰会的场馆比作人体,粗细长短不一的电路就是一条条动脉。6月中旬开始,场馆用电保障团队39名电力工人每天6时进场、23时离场,用整整两个月为这些“动脉”编了一本厚厚的“家谱”:50余个配电间、近千个配电柜、数千个电气开关……
从35千伏主变电站到新闻中心记者工作台上的一只耳机接口,每一度电的“来龙去脉”都被画进了一张巨型“电气溯源图”。场馆保电突击队队长王旭光说:“我们像查户口一样,把每一颗螺丝的‘身世’都写清楚,心里才有底。”
不仅如此,在峰会场馆电力保障临时指挥部中,一块由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牵头、城南公司参与研发的“全景保供电指挥平台”大屏,第一次实现了“上帝视角”:电压、电流、温度、剩余电流等关键参数实时刷新;驻守点位,保电人员的定位、轨迹一屏可见; 一旦某一路负载异常,系统秒级报警,并自动弹出“最短处置路径”。
与此同时,峰会场馆内,17个点位、39名保电人员像钉子一样钉在各自点位;4组12人驾驶应急发电车场外待命;25人“1+N”团队驻守馆内,每小时沿既定路线巡检一次。“从6时到23时,这些日子微信步数没低过2万。”巩晋通笑着说。
在配电间内,黑黝黝的UPS(不间断电源)机柜和银灰色的ATS(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并排而立。“这样可以实现双保险,灯闪都不闪一下。”王旭光拍了拍机柜,“我们做过多次演练,全场灯光、音响、大屏全部实现人体‘无感知’。”
“弟兄们,饭来了,吃完再忙!”天已擦黑,在场馆外某重要保电点位,国网天津城南公司运维检修部书记王威将一摞盒饭拎上应急抢修车。几个工作人员以最快速度吃完,随即投入工作,直至深夜。
正是这群用脚步丈量每一条线路的人,把“万无一失”四个字,写进了城市的光影里。
距离上合峰会闭幕还有不到24小时。而这群照亮他人的“微光”们,仍在奔跑。
本报记者高竹君 崔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