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故乡行


刘瑞兰

清明节回农村老家,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家乡的巨变。沉浸在往事心酸的回忆和现实幸福美好生活的对比中,我心潮澎湃,甚至泪流满面。

老家是武强县武强镇一个普通的村庄。那里已没有我的长辈亲人,母亲因病丧失生活能力多年,时刻离不开我的照料,再加上我严重的晕车,所以十年了,我没有回过武强。

这次儿子要自驾回去,我拿出“乘晕宁”,他说:“我们走高速,不用吃药。”果然车子没有一点晃荡和颠簸。像旅游一样,一路都是陌生的新景象。儿子指给我看:这是全国闻名的周窝音乐小镇,这是历史悠久的武强年画社……我看得又亲切又迷茫,一路上兴奋地问个不停。

我们回村要经过县城,从小长在武强,又连续在县城读书四五年,三十多岁才离开,可以说对这里的一切非常熟悉。但是今天的县城高楼林立绿树掩映,街道繁华,我好像进入一座陌生的城市。我的故乡啊!四十年奋斗,沧桑巨变,旧貌换新颜,这是你吗?我想起了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分别十年又回家中”,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出了县城,汽车还是行驶在平坦洁净的柏油马路上。两旁的白杨树已扬花吐翠,但是没有看到麦田,却远远看到沿途各村都是彩色的房顶。

车子进村了,临街的墙上画着传统文化、科学知识、政治教育、保健卫生等各类宣传画。水泥路面干干净净,令人神清气爽。几位穿着整洁入时的老人正在健身器上锻炼身体,我一眼就认出这些熟悉又亲切的乡亲们。快步走到他们面前,大声叫着:“书青叔!文进爷爷!双环叔!”他们也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亲切地唤着我的乳名。

我娘家无兄弟,这次回的是婆家。到家了,小叔子夫妻早已摆满了一大桌丰盛的饭菜。我打趣地说:“弟妹,真是进入新时代了,你做饭的手艺也这么高超了!”她指着油焖大虾、糖醋排骨和几样我叫不出名字的菜说:“这是刚从东里谦村(邻村)买回来的,还是热的呢。东里谦村今年才开了一家饭馆,菜量大又好吃还不贵。”又指着韭菜炒鸡蛋,粉丝拌菠菜等几样,自豪地说:“这才是我做的,鸡蛋是咱养的鸡下的。菠菜、韭菜是园子里种的。”我赞美道:“这一桌子菜真是色香味俱全呀!”弟弟边倒酒边说:“现在和过去不同了,过去家里来个客人,发愁用什么招待,现在咱们村有小商店,有小食品作坊,随便一张罗就是一桌子,再不行就到东里谦村饭馆去吃,又方便又便宜。”我说:“真是变化太大了!”弟弟和弟妹都穿着很新潮的衣服,弟妹则逗趣地说我:“你打扮得这么‘土’,哪像城里人?”我们都开心地笑了。

弟弟住的是最新式青砖房,外观高大漂亮,室内窗明几净,床上一摞新被褥,各种家电、橱柜都是新的。正要吃饭,弟妹的手机响了,是侄女打来的,专为问候我,她说爸爸的手机没打通。我问起这彩色房顶是怎么回事,弟弟说:“是镇政府给建的彩钢房顶,再不用每年抹房顶了。这房顶结实,防雨雪,又安全,又保温。你看这塑钢门窗,也是镇里给换的。”我又问为什么没种麦子?他动情地说:“隔年种。这首先是,为了节约地下水,其次也节省了农田投资,还解放了劳动力。政府每亩地补贴五百元。有劳动能力的还可以去打零工。我这六十多岁的人,一个月也能挣两千多块呢,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啊。”

当村主任的表弟满面春风,兴致勃勃地谈起了这些年村里的变化:80%的村民盖了新房,大门可进出汽车;90%的人家有电动三轮车、电动自行车;十几家有了汽车。柏油马路村村通,出门办事风雨无阻。去武强县城只用十来分钟。

表弟接着自豪地说:“家家有彩电,人人有手机,村委会有党媒报刊,还有种植养殖等方面的技术书籍。去年咱村建了两个健身游乐场,今年还要建个大娱乐室。村里很多年轻人能写会画,能歌善舞,老人们会唱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咱村虽说不足百户,但已出了十几个大学生了。村委会有制度,每年要为考上大学的学生开村民庆祝大会,给家长戴大红花,更有捐资献爱心的!”

我边听边想,过去乡亲们心里装的全是如何解决温饱,现在生活无忧了,要向精神文明进军!我赞成地说道:“这是提升家风村风的大好事,齐家治国平天下。娱乐室可建在我家那空闲的宅基地上,乡亲们可无限期免费使用!”表弟一拍大腿,一伸大拇指,说:“好!姐,我代表村领导班子先谢谢你!这事就拍板了!我有生之年,我在职一天,就要跟着共产党,跟定总书记,为全村致富撸起袖子加油干!”

此番故乡行,我耳闻目睹了新农村的幸福生活。深深感受到: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同步改善。改革开放,京津冀协同作战,城市乡村处处放光辉。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的农村老家,将会有更多、更大更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我虽年届古稀,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意气风发向前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