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悬梁与辑柳的孙敬
李润地
人们常用“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来赞扬刻苦学习的精神,这个典故中“头悬梁”的主人便是冀州人孙敬。
孙敬是什么时期的人呢?东汉。
东汉班固所撰《汉书》载:“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后汉书》载:“孙敬,字文宝,好学,闭户读书,不堪其睡,乃以绳悬之屋梁,人曰闭户先生。”
《太平御览》卷六载:“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
《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载:“孙敬,信都人”,并记述了其刻苦学习的典故。
孙敬,出生在一户殷实人家,不幸早年父亡,儿时的孙敬和母亲相依为命。在父亲遗教、母亲的鞭策下,孙敬夜以继日地苦读。年少好学的孙敬,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与社会接触不多,偶尔到街市购买日用品,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孙敬读书时,常常通宵达旦。为防止打瞌睡,他将自己的头发(古代男子留长发),用绳子捆住吊在房梁上,一打盹便把自己扽醒了,便接着学习。
为了参加远在京师(国都)洛阳的考试,孙敬携母亲步行千里到洛阳住下读书。那时还没有纸,而帛金贵,不是一般人家用得起的。孙敬便到河边路旁搜寻柳枝,回家劈开晾干做成条子,在上边写字抄写典章。
对这位“辑柳”苦读的后生,人们不由得肃然起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的故意多给他些粮米,有的无偿馈赠他些生活用品,还有的帮他砍柳枝劈条子。孙敬常为民众义务写算,作为回报。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日积月累,孙敬的学问修养之美名便在京师传开,有的慕名登门求教,有的把孩童送来拜他为师。孙敬便一边进修学问,一边设帐教学。孙敬的学生最多时达数百人,他便分期分批地走教,因而名声鹊起。
孙敬凭借其“悬梁”“辑柳”的苦读精神,年复一年地学习,终于博古通今,满腹经纶,成为一代大儒。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前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后人对孙敬的“头悬梁”苦读精神加以褒扬,并和战国时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的故事相加为“悬梁刺股”,成为典故。苏秦刺股苦读,成为战国时期穿梭于列国的纵横家(中国最早的外交家)。后人还对孙敬的“辑柳”学习,与西汉人路温舒的编蒲相结合组成了成语“编蒲辑柳”。西汉人路温舒,家贫,自幼牧羊,经常取山泽中的一种宽片蒲草做纸抄书。
孙敬悬梁、孙敬辑柳、孙敬闭户的故事都是反映在他勤学苦读的精神之上的。正因为如此,孙敬成为励志自勉、勤学苦读的典范。清康熙时期扬州诗局刻本《全唐诗》卷八百八十一录李瀚的《蒙求》载:“仲连蹈海,范蠡泛湖。文宝缉(辑)柳,温舒截蒲。”其中,把孙敬辑柳的典故并称于“杜康造酒、苍颉制字、孔明卧龙、吕望非熊、孟轲养素、扬雄草玄、向秀闻笛、伯牙绝弦”之列。不仅如此,最具普及性的推广当属《三字经》中所载的“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把孙敬、苏秦以及车胤的“囊萤”、孙康的“映雪”,引为苦读的楷模。此外,在冀州民间,孙敬苦读的故事家喻户晓,还形成了一句歇后语:孙敬苦读——悬念。
孙敬给后世留下了两个成语典故,这是我们衡水的骄傲!